霍光這句話說出來,劉病已當場就愣住了。
過了好幾秒,劉病已才道:
“開戰?”
在場的許多漢朝大臣也是一臉驚訝。
嚴格地說,從劉徹死後到現在,漢朝和匈奴十幾年來並不是沒有發生過戰事。
大部分都是匈奴小股軍隊南下襲擾,看看有沒有機會奪回漠南。
漢軍則就地反擊,把匈奴人打回去。
一般雙方投入的兵力最多也就是一萬左右,次數和烈度明顯少於全麵開戰時期。
很多時候,當地戰事甚至都不需要出動邊郡青壯支前。
而劉徹在位的時候,邊郡的青壯一年參軍幾個月是家常便飯。
如今,霍光竟然說要“討伐”匈奴?
討伐這兩個字說出來,意義明顯就不一樣了。
聽著劉病已的疑問,霍光直起身體,正色道:
“正是,陛下。”
“烏孫乃是大漢在西域的盟友,若烏孫有失,必將影響大漢絲綢之路。”
“臣認為,必須出動一支大軍協助烏孫討伐匈奴,才能保證大漢在西域的利益。”
絲綢之路啟動的時間點是在公元前119年,至今已經過去了四十八年。
將近半個世紀的發展,絲綢之路已經成為了一條能給漢朝帶來源源不斷巨額財富的商貿通道。
它對大漢財政的意義,遠非當年剛剛建立時可比。
也正是因為絲綢之路給大漢帶來一年比一年更多的稅收和利潤進項,才能讓大漢在廢除了諸多劉徹時期苛捐雜稅的同時,依舊能保證國庫財源,維持軍隊武備。
有錢才好辦事,無論對老百姓還是對國家,道理都是一樣的。
匈奴人表麵上打的是烏孫,實際上是在搶劫大漢國庫!
這能忍?
反正霍光作為如今大漢實際上的統治者是忍不了的。
霍光淡淡道:
“老臣認為,這一次至少需要出動十萬以上的兵力,一戰就將匈奴給打疼,這樣才能避免將來匈奴無休止地繼續騷擾西域。”
劉病已和朝堂群臣越發震驚。
好家夥。
這霍光,十幾年不打仗,一上來要開打就是十萬大軍?
劉病已忍不住道:
“烏孫,朕印象裡怎麼記得這是一個匈奴的附庸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