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為了斷絕鄭成功和大陸方麵的經貿來往,讓鄭成功失去財源。
為徹底實現這一點,清廷下令毀掉所有沿海船隻,寸板不許下水。
當然,這並不是鄭成功披麻戴孝的理由。
作為大明臣子,無論如何也不可能給順治皇帝披麻戴孝。
靈堂紀念的對象,是鄭成功的親爹鄭芝龍。
在發布禁海令的同時,滿清朝廷還做了另外一件事情。
那就是把囚禁多年的鄭芝龍給處死。
還把鄭家在老家的祖墳挖掉,將鄭家曆代祖先挫骨揚灰。
鄭家在老家的祠堂、老宅等等,全部摧毀。
一切行動,隻為表明一件事情。
雙方之間再無任何和談可能。
這些外部環境的變化,讓鄭成功在悲痛之餘,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
在給鄭芝龍服喪完畢之後,鄭成功認真地進行了通盤考慮,做出決定。
“是時候將主力遷移到島上來了。”
在鄭成功看來,台島無論是在麵積、耕地、資源各方麵,都遠勝於廈門、金門、南澳等幾個區區小島。
同時,清廷政策的變化,也讓廈門、金門等沿海島嶼被清軍進攻的可能性大幅度提高。
主力退到台島,留少部分兵馬在沿海島嶼駐守,顯然是進可攻、退可守的良策。
鄭成功計劃完畢,便派人去廈門、金門等地傳令。
【從發展的戰略角度來說,鄭成功的計劃是毫無問題的。】
【但鄭成功卻低估了人心。】
像鄭家這種散布在各個遙遠島嶼上的勢力,各地的守將天然就是島上的土皇帝,有很強的離心傾向。
前麵多年時間,鄭成功不斷調集兵馬反攻清廷控製的大陸,守將們經常需要追隨鄭成功在外作戰,問題還不明顯。
這兩三年來,鄭成功僅僅抽調了一部分兵力前往台島和荷蘭人作戰,大部分兵力都分散在各島,無所事事。
同時,鄭成功本人也長期留在台島,對此地進行開拓,初步建立統治秩序。
這就讓沿海島嶼的守將們獲得了一個空檔時間,各島的離心力空前增強。
當然,鄭成功並不是沒有防備這一點。
他留下了自己的世子鄭經坐鎮廈門,在幾名老臣的輔佐下管轄眾將。
但這個鄭經,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廢物。
之前蔡祿、郭義的背叛,鄭經明明早就知道,卻遲遲不發兵,導致這場背叛發生。
背叛發生後,島嶼上的守將們越發離心。
此時,鄭經又搞出了一件大事。
作為鄭成功的大兒子,鄭經竟然和自家四弟(鄭成功四兒子)的乳娘私通!
私通就算了,還生了一個兒子!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