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就是穆彰阿!”
早在鴉片戰爭時期,穆彰阿就已經是軍機大臣,道光皇帝身邊的紅人。
鴉片戰爭過後,道光皇帝一方麵心灰意冷,另外一方麵也的確年事已高,許多朝堂大事基本上都按照穆彰阿的意見去做。
穆彰阿也由此獲得了極大權力,直逼當年乾隆朝的和珅。
穆彰阿這個人吧,說實話也不是和珅那種大貪官。
在大清中期貪汙腐敗幾乎公開化、製度化的情況下,穆彰阿的貪腐充其量也就是一個平均水平。
穆彰阿還喜歡當伯樂,對提拔新人非常熱衷,也並不在意滿漢之分,曾國藩就是一個例子。
但穆彰阿有個最大的毛病,就是喜歡和稀泥,不做事。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這是穆彰阿的人生信條。
不做事,就意味著不犯錯。
不犯錯,就意味著能長久保持權力。
任何天大的事情,到了穆彰阿嘴裡,再轉告給道光皇帝,立馬就變成小事。
《南京條約》?小事。
其他各種不平等條約?小事。
所以在道光皇帝的最後幾年時間裡,明明大清王朝各地起義不斷,許多百姓被不平等條約帶來的傾銷搞得流離失所,大清國庫收入因此入不敷出……
但穆彰阿一張嘴,就是“大清列祖列宗洪福,大清如今四海升平,無甚大事。”
鴉片戰爭之後這些年,正是大清急需知恥而後勇,想辦法迎頭趕上的最好時機。
但穆彰阿作為最能影響道光皇帝的軍機大臣,他卻隻顧著糊弄敷衍,天天喊著沒事。
最終的結果就是,鴉片戰爭過去了八年時間,大清啥也沒乾!
軍備沒提升,經濟沒發展,要啥沒啥,問題反而越來越多。
大清的有識之士,哪個不恨透了穆彰阿?
當然,本質上來說,穆彰阿是在給道光皇帝背鍋。
若道光皇帝是個正經的明君,穆彰阿這種人能在朝堂上有生存之地?
但大家畢竟可都還要在大清朝混的,總不可能對鹹豐皇帝說他老爹道光皇帝的不是吧?
穆彰阿就算是真的背鍋了,那也不冤!
鹹豐沉吟片刻,緩緩點頭。
“是這個道理。”
“穆彰阿此人,不,他和他的黨羽們,必須全部拿下!”
【鹹豐皇帝並非毫無政治手腕之人,他先用幾個月的時間基本穩住了皇權,隨後才開始剪除穆彰阿的黨羽。】
【當年七月份,穆彰阿的得力盟友,吏部尚書文慶等一批官員被革職。】
【隨後在鹹豐皇帝的暗中授意下,不斷有禦史開始彈劾穆彰阿,以及簽訂了《南京條約》的大學士耆英。】
【就在鹹豐皇帝對穆彰阿步步緊逼之時,又有一件載入史冊,出乎他意料之外的事情發生了。】
九月份,鹹豐再次和杜受田單獨商議事情。
杜受田滿是笑容,開口道:
“如今的朝廷之中,如禮部侍郎曾國藩等許多當年的穆彰阿門生都已經與其劃清界限,穆彰阿、耆英再無昔日之威風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