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年間大清官場已經徹底爛掉,牢獄之中各種克扣犯人飲食,動輒打罵犯人甚至惡意虐待之事屢見不鮮。
但李文安卻並不這麼做。
他注重犯人的飲食,每次當值時隻要犯人用餐,他都會先親自嘗一嘗牢飯的鹹淡滋味,確定可以接受之後再給犯人送去。
不僅如此,他還親自查閱犯人們的卷宗,一旦發現可能涉及誣陷、蒙冤之事,就積極向上司申訴。
當年秋天刑部重審,李文安申訴的幾十名犯人竟然全部獲釋出獄(可見當時大清的官場風氣和法治爛到什麼地步。)
至此,李文安的名聲一炮打響,他也陸續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不斷升官,直到成為記名禦史。
李文安不但當官好,教兒子也有一套。
他的兒子李鴻章,在李文安中進士十年後,以二十一歲的年紀考中舉人。
第二年,二十二歲的李鴻章一戰科舉會試失敗。
會試失敗後,李鴻章經老爹李文安走關係介紹,拜入當時公認的大清漢人第一才子門下。
這個人是誰呢?
沒錯,就是時任禮部侍郎的曾國藩!
在曾國藩門下求學兩年後,二十四歲的李鴻章第二次參加會試,高中二甲第十三名,賜進士出身。
二十四歲的進士是什麼概念?
他的老師曾國藩,公認的天才人物,二十八歲才中進士。
還有另外一個也非常有名的漢人大臣紀昀(紀曉嵐),三十一歲才中進士。
李鴻章中進士的年紀比曾國藩年輕四歲,比紀昀年輕七歲。
在當屆科舉進士中,隻有李鴻章一個人的年紀是二字頭,其他進士都是三十、四十歲。
李鴻章中了進士之後,和安徽老鄉、工部左侍郎呂賢基過往甚密。
得知太平天國做大,朝廷打算在各地組織團練的消息後,李鴻章果斷慫恿呂賢基上奏章自薦。
呂賢基自覺不會帶兵,就借故推脫。
沒想到,李鴻章竟然當場揮毫潑墨,給呂賢基代筆寫好了一份奏章。
呂賢基一看這以自己名義寫好的奏章,竟也覺得心潮澎湃,熱血沸騰起來。
於是就送上去了。
然後鹹豐就批準了,讓呂賢基和曾國藩一樣以在籍侍郎的名義,出任安徽團練大臣。
任命一下來,安徽省會安慶被攻陷的消息也來了。
呂賢基一下子就清醒了。
特麼安慶都完犢子了,你讓我去安徽和太平軍對戰,這不是要我死嗎?
聖旨已下,呂賢基不去也得去。
他就哭笑不得地對李鴻章說:
“君禍我,上命我往。我亦禍君,奏調偕行。”
在呂賢基的奏調下,李鴻章就以團練大臣幕僚的身份回歸安徽。
沒幾個月,隨著北伐軍出動,安徽境內局勢越發糜爛。
鹹豐又下令讓多位安徽籍大臣趕緊回去辦團練,李鴻章的老爹李文安赫然在列。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