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蘇在一旁聞言,有些疑惑地詢問道:
“父皇是覺得王仙芝接受招安後會出事嗎?”
秦始皇嗬嗬一笑,道:
“不是會出事,而是必死無疑。”
大唐朝廷之前什麼樣的情況,金幕中展現的田令孜自白說得非常清楚。
之前大唐朝廷連一個多餘的職位都不願意給黃巢。
在明知道王仙芝和黃巢分道揚鑣的情況下,怎麼可能一口氣給二十個職位呢?
當承諾明顯和現實不對等,那必然就是謊言。
扶蘇恍然大悟。
“唐廷是想要先用這種方式誘騙王仙芝等人放棄軍隊抵達長安?”
秦始皇嗯了一聲,道:
“不用想也知道,王仙芝等人一旦抵達長安後就會被嚴密控製和監視起來。”
“等地方官們想辦法將這些起義軍之中的死硬分子全部清算,剩餘的老百姓發回各自老家之後,在長安的王仙芝等人就會立刻暴斃了。”
“朕說的不單單是這一次招安,曆史上所有的招安都是如此。”
不管是哪個王朝,也不管用的是貴族世襲製、察舉製、九品中正製或者科舉製。
每一個王朝都有一套成熟的選拔官員製度,而造反——招安這個路線絕對不在其中。
如果誰造反都會被招安封官,那豈不是在鼓勵全天下的人都去造反?
這是任何一個王朝都不可能接受的。
造反者天然就是王朝的死敵,這個本質換成任何一個王朝都不會變。
所謂招安,無非就是朝廷過於虛弱無法在正麵打敗造反者,隻能采取的另外一種更加委婉的方式罷了。
但不管是鎮壓還是招安,朝廷都必然會達成同樣的結果——造反的領頭者們必須死!
這樣,才能震懾那些潛在的造反者,才能讓王朝的統治繼續穩固下去。
這是整個王朝統治階層的共識,是任何皇帝或者權臣都無法改變的。
扶蘇想了想,試探性地問道:
“那大宋呢?”
大宋是比較特殊的。
對農民起義軍,大宋朝廷最喜歡的就是招安,讓這些造反的老百姓去當禁軍吃皇糧。
為啥北宋後期禁軍規模不斷膨脹?
北宋的皇帝和文官們又不是傻子,不會明知道禁軍規模已經尾大不掉還一直擴招。
那是因為造反的越來越多了,招安次數越來越多,自然禁軍數量也就越來越多。
這種情況下,北宋朝廷是斷然不敢削減禁軍規模編製的。
一削減,那些沒了皇糧吃的禁軍自然而然地就會走上老路去造反。
到時候又得捏著鼻子招安,那就是純純沒事找事瞎折騰了。
秦始皇嗬嗬一笑,道:
“北宋這種廢物王朝當然不一樣,因為它壓根連鎮壓內部起義軍的能力都沒有,可不就隻能招安了嗎?”
“一個王朝對內部的控製力弱到這種地步,就算沒有靖康之變,也遲早會有彆的異族來暴打北宋的。”
金幕中,視頻繼續播放著。
【王仙芝和使者談妥後,便派出了麾下頭號大將尚君長以及智囊蔡溫球、楚彥威等人前往楊複光處洽談具體事宜。】
這批人剛剛走到半路,迎頭就碰到了一支唐軍。
由於尚君長等人都帶著武器,而且還有護衛,模樣打扮又不是官軍,自然就被唐軍扣下,押到了唐軍主將麵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