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高祖劉邦:臨陣後撤實在是太蠢了,也隻有苻堅這種壓根就不知道怎麼打仗的外行才能想得出來。】
【唐太宗李世民:排兵布陣可是一門大學問,任何一次作戰前都要精心準備才能搞定,苻堅竟然以為他能讓幾十萬人在短短半天時間內撤退二十裡還井然有序?】
【明太祖朱元璋:朕是做不到這種事情的,朕也不相信華夏曆史上有任何一名統帥能做到!】
東漢世界中,太子劉莊思考良久,突然開口道:
“父皇,兒臣記得史書上不是記載過春秋時代晉國和楚國‘退避三舍’的故事嗎?”
劉秀眉頭一動,笑著點頭:
“苻堅應該就是依照退避三舍這個典故才答應謝玄條件的,但他卻忘了,當年晉楚爭霸的時代和現在完全不同!”
說著,這位東漢開國皇帝伸出了兩根手指。
“第一,春秋時期晉軍的軍隊要遠遠少於前秦軍,若朕估算不差的話,應該是兩到三萬人。這個規模的軍隊想要調動起來,比二十五萬前秦軍要容易太多了。”
“第二,當時的戰爭方式是車戰。咱們大漢現在也是有戰車的,你可以去看看。”
“戰車需要的作戰陣地是非常寬闊的,每一輛戰車作戰之間的距離是十八步,哦,按照《工業革命》裡的現代單位來說是二十五米。”
“行軍狀態下,兩輛戰車的距離是六步,也就是八米多。”
“看到了吧?無論晉軍是用作戰姿態還是用行軍狀態後撤,兩輛戰車之間的距離都至少是八米。”
說到這裡,劉秀做出總結。
“春秋時期的晉軍規模更小,行軍距離更寬,而且戰鬥必須要靠戰車而非步兵,所以春秋晉軍明明後撤了三舍九十裡之地,卻比苻堅的前秦軍後撤二十裡要輕鬆了無數倍。”
“苻堅壓根就沒察覺到自己的前秦和春秋晉軍之間的巨大差彆,隻是盲目采用典故,這和趙括的紙上談兵有何區彆?”
“這場戰爭他已經輸了,現在唯一的懸念就是輸多還是輸少的問題。”
金幕中,視頻繼續播放著。
壽陽城頭。
苻堅眯著眼睛注視著遠方大軍撤退鼓蕩起的滾滾煙塵,得意洋洋地對著身邊大臣隨從們道:
“當年晉文公城濮之戰需要後撤九十裡地,朕今日隻需要後撤二十裡,焉有不勝之理?”
諸多大臣隨從們立刻諛詞如潮。
“陛下高論!”
“想那晉文公重耳不過占據河東之地就能稱霸天下,陛下坐擁華夏大半江山,東南一隅之地焉能與陛下天兵抗衡?”
“陛下仁德,以退為進,此正是兵家最上乘用兵之道,兵仙韓信亦要甘拜下風了!”
符融在一旁聽得眉頭皺起,除了惡心還是惡心。
曾幾何時,苻堅身邊是王猛、鄧羌這般正直大臣。
怎麼短短幾年時間過去,阿諛奉承之徒就成為了陛下身邊主流?
符融看著這一張張讓人厭惡的臉龐,心中湧起無奈。
他當然知道這些家夥不行,可又有什麼辦法呢?
沒有任何人能改變苻堅的意見!
苻堅的感受正好和符融完全相反。
他放聲大笑,誌得意滿。
“今日擊破謝玄後,天下大局定矣!”
“待朕拿下建康,桓衝區區荊州之地又如何跟朕抗衡?”
“諸位卿家,爾等都將是華夏新大一統王朝的功臣!”
就在這愉快的氛圍中,一名快馬疾馳而至,馬上使者飛速登上城牆,麵色如土地朝著苻堅稟報。
“不好了陛下,大軍在撤退路上突然亂起來了!”
“諸多人在內訌,還有很多部隊自亂陣腳,不戰而潰了!”
“什麼?”苻堅大吃一驚,下意識地將目光轉向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