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表、宣表、致頌詞、拜賀....
等等複雜流程依次而行,
到最後的上奏,已經將近一個時辰之後。
作為朝堂上資曆最老的兩名官員,吏部尚書宮慎之與內閣首輔王無修,
陛下體恤其公忠體國,年事已高,早早賜座。
至於其他官員,就那麼定定地站在原地,
聽著禮部官、儀禦史、鳴讚官、傳製官、宣表官慷慨陳詞。
第一次參加此等大朝會的林青站在鎮國公身後,悄無聲息地打量起諸位大臣,
讓他不得不佩服的是,這些大臣們即便身體蒼老,
但一個個看起來精神抖擻,聽得津津有味,目光炯炯有神。
至於林青身後的武人,則涇渭分明,
長久待在京中的如那些文官一般,精神抖擻地聽著。
外地進京的各地指揮使則如他一般昏昏欲睡,顯得有些焦躁。
軍伍之事向來講究乾脆利索,不拖泥帶水,
如今這大朝會,禮節繁瑣,儀式繁多,讓這些帶兵之人心中暗暗煩躁。
作為當今聖上的光漢皇帝,一身大紅色皇袍,
臉頰藏在冕旒之後,其具體表情看不真切,
但林青卻有些麵目怪異,陛下如今呼吸悠長勻稱,不再是先前見到的那般快慢不一,
造成此等情景的原因,林青隻能歸結為...陛下正在淺睡。
林青壓住心中荒謬,靜靜站在那裡,
又過了兩刻鐘,一個個關乎禮節的官員終於緩緩退卻。
黃俊手中拂塵輕輕一甩,啪的一聲,在整個奉天殿內回蕩。
“有事啟奏,無事退朝。”
抑揚頓挫帶著一些高昂的聲音同時響起,
一位位太監將這聲音向殿外傳去,
讓在殿外也昏昏欲睡的諸多官員緩緩抬起頭,心中打起了一絲精神。
來了,年前的最後一次大朝會,注定意義非凡,
一些事情要在年末落下靴子,如此在明年才不會循環往複。
奉天殿內的官員打起精神,眸子中不再是芊芊笑意,而是充滿銳利,如同將要上戰場一般嚴肅。
在大乾開國之初,一些重要的文書奏折,
往往在內閣與各部衙門都已經做完決斷,不會在大朝會上提起,如此能留得一分體麵。
但如今大乾衰落,朝廷對地方的掌控大不如,
一些事關各州府利益之事在殿下無法商討清楚,
隻能就這麼堂而皇之地擺在明麵,由文武百官朝堂六部官員以及陛下裁決,
此舉不是為了要在大殿之上解決此事,而是讓這解決事情的速度加快。
僅僅是林青所知道的一些積壓政事,多的已經積壓了兩年之久,
這兩年之內,六部九卿從未停止過紛爭廝殺,
就連各地也參與其中,始終無法拿出一個章程,
隻好就這麼壓在那裡,隔那麼幾月就會被重新提起。
都察院左都禦史陸務升麵色凝重,向右邁出一步,手拿奏疏,微微躬身,朗聲開口:
“臣,都察院左都禦史陸務升,有事啟奏。”
光漢皇帝此刻也睜開了眼睛,將視線投向陸務升,淡淡開口:
“陸愛卿請講。”
陸務升麵露凝重,朗聲開口:
“陛下聖明燭照,萬邦來朝,四海升平,實乃蒼生之福,社稷之幸。
然臣近日聞得九邊之地,糧倉管理或有疏漏,物資儲備之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