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無彈窗,更新快,免費閱讀!
實際上現代社會並沒有證據證明漢、唐、宋三朝的皇帝被掘,有關於帝陵被掘的史料,也不能強有力的支撐太宗、漢武、宋祖三帝被掘的論點。
李世民嘴角控製不住上揚的弧度,好像看到了光,看到自己和觀音婢死後還在地宮談星星談月亮的快樂,看到了腦袋沒有被盤的安心。
舊五代史記載唐諸陵在境者悉發。新五代史在其基礎上增加了昭陵最固,溫韜從埏道下盜取鐘、王紙墨的記載。
這兩部史料在其他相關史料裡算是比較有信服力的,因為它們皆屬於二十四史,而二十四史正是指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正史的總稱,二十四史被稱之為正史,算是官方認證的史料。
但二十四史就百分百正確嗎
仙幕上展示出一連串的書籍,齊齊整整地擺放在屏幕上。
這些就是二十四史。
“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誌、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他們念著,突然指著屏幕上麵驚奇道,“哎你們看,這二十四史就有八本是我們唐朝的。”
眾人循聲看去“確實有八本。”
兩千年,那麼多朝代中竟然就有八本是他們唐朝的,這些還都是官方承認的正史,驕傲
“晉書、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隋書還有南史和北史。”
“玄齡、德棻、魏徵,你們的書都在上麵”
房玄齡,魏徵、令狐德棻、姚思廉、李百藥等人早就發現自己的書籍在上麵了。
房玄齡的晉書,魏徵的隋書,姚思廉的梁書陳書,李百藥的北齊書,令狐德棻周書,李延壽的南史和北史。
總的來說,仙幕所列舉的二十四史裡麵,幾乎都是貞觀年間所成書的,因為貞觀三年,他們陛下曾命大臣組織修撰梁、陳、北齊、北周、陳,隋六代史。
但也有好幾本是貞觀之後才成書的,比如李延壽就看到他未來竟獨立編撰了兩本南史和北史,還被納入為正史他現在正在和魏徵一起修隋書都還沒修完呢
李延壽開心
其他人心中或多或少也滿意,很好,都是被官方承認的正史。
華夏自古以來,對官方認證這幾個字,都有特彆的感覺。
不過,二十四史雖然是正史,但不一定正確。
方才還很心情愉悅的諸位臣子心間一梗“”
“竟然被否定了史料的正確性。”
諸位臣子心情複雜。
就比如房玄齡、褚遂良、許敬宗編撰的晉書。
房玄齡沒想到第一個被開刀的竟然是自己。
被仙幕一同點名的褚遂良等人捂臉,沒被仙幕點名的另外十九人也有點心情一梗“晉書內容詳儘且廣博,以臧榮緒本為主,而兼考諸家成之。怎麼就不行了”
他們的花費無數心力編撰的晉書怎麼就不行了
它在取材非常不注重對史料的甄彆取舍,連小說筆記裡的奇聞軼事都加入編撰。搜神錄、幽明錄等書籍有些內容荒誕不經,但也被收錄其中。
而且因為執筆人擅長詩詞文賦,所以這本書還存在片麵追求詞藻華麗的問題,總的來說這本書競為綺豔,不求篤實。「1」
被這麼一說,負責編撰晉書的人不好意思了,如果無神說才是正確而言,神怪確實不存在。但他們的晉書繼承了前代晉史的部應該說大部分內容,裡麵記述了大量的神怪故事,什麼妾陪葬十餘年開棺複生,吃“龍肉”以苦酒濯之這種內容細細想來確實怪誕。
好似確實有采詭謬碎事,以廣異聞,不求篤實之缺陷。
眾臣子反思。
然後不想反思“這些後輩不會篩選下相信”
舊五代史是宋太祖詔令編纂的官修史書,組織的撰修班子陣容極其強大,集齊薛居正、盧多遜、李九齡等大佬,在史料選擇上也比較嚴謹,所以它對於唐陵是否被盜,隻是說了一句唐諸陵在境者悉發。
但新五代史就不一樣了,他的編撰者很出名,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
原先根本不知道新五代史是什麼的歐陽修一驚“吾編撰的是五代史記,怎會變成新五代史”
其他臣子也沒想到會在上麵看到他們熟悉的臣子名字,他們看到歐陽修驚訝的模樣,開口解釋道“前麵有,可能是為了區彆於薛公主編的五代史吧。”
歐陽修腦筋一轉也想到這點,他實在沒想到這本書會有機會流傳到後世,因為這隻是他私撰的書籍。
想到在這本書中所用的東西,歐陽修心虛。
春秋筆法,後世應當也是褒貶不一吧
鬼知道。
當初編撰這本書的目的也隻是為了以五代之亂極抨擊現宋之無廉恥之人與事,以達到類似孔子春秋作而亂臣賊子懼之目的而已。
歐陽修聽仙幕的語氣就覺得被仙幕誇獎的可能性不高。
新五代史的內容渾然一體,結構嚴謹,文字凝煉,不大肆渲染“天命”而注重人事,確實有資格作為正史一般的存在。
歐陽修驚訝“竟被誇了”
其他人也驚奇,他們從沒見過歐陽修所編撰的五代史,聽仙幕之意竟然很好
但若論整體,新五代史的史料價值比舊五代史要略遜一籌。
剛開心一會兒的歐陽修蔫了,嗬,他就知道。
因為它屬於私修正史,歐陽修也采用了實錄以外的筆記、小說等多種材料,所以我們才會看到,在舊五代史裡隻有唐諸陵被盜,但在新五代史裡就出現了昭陵被掘的大事件。
不過我們也不能因此否認新五代史的價值,隻能說他們各有短長,不能儘信史書,對史書應該是互為補充為主,不應偏廢。
李世民聽此輕輕呼出一口氣“還好還好,是一本采用筆記、小說等野史的史書。”
看多了他們唐朝史書的他自然知道這些野史就喜歡誇大。
其他臣子也為李世民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