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後路聯合入路對創傷口大,其實並不合適重傷患者,但是這樣的方式有一個前路或者後路手術處理都沒辦法比的優勢,就是建立更持久穩定的脊柱三柱結構。
人體的脊柱,承擔了負重、減震以及運動的多重作用,它所呈現的力學穩定結構,並不是積木一樣擺放整齊就好,它需要根據患者獨一無二的力量分布情況調整,所以不同的人對應脊柱的穩定點並不相同。2
林熙冬其實並不能百分比模擬出對應的位置,隻是在大量的手術經驗堆積下,她腦海裡有一個基本的生物力學結構,能夠有一個評估數。
雖然沒辦法保證未來恢複可以進行高強度的勞力工作,但是做到90複原,滿足日常生活適量運動,還是可以。
可即便如此,整個操作過程中,她的手是堅定而有力,如同在平麵上穩定放立雞蛋一般,找到一個最穩定的生物力學點。
處理完這裡,她才長長呼了一口氣“前路準備肽網植骨固定,後路外側植骨,你們同步進行。”
脊柱穩定性大方向她已經確定,接下來李越和管傑就可以配合完成。
她需要處理另一個重頭戲,修複患者的中樞神經。
人體的神經係統其實不少可以再生,但是中樞神經卻不是。
所以,讓中樞神經這樣高度分化的細胞自愈,就對患者而言很難。
林熙冬可以確定患者的中樞神經係統並沒有完全損傷,不然剛剛查體也不會出現反應,所以現在如果即使給他的中樞神經通路恢複,患者癱瘓的幾率很小“給我戴上顯微鏡。”
一旁的男護士韋明同樣打著十二分精神,雖然有些遲疑,但是動作很快。
畢竟剛剛林熙冬體格判斷的位置和ct、i的片子定位幾乎一模一樣,即便他沒跟著介入手術,他也知道這是一位經驗豐富的骨科醫生。
李越在做熟練的縱向支撐物固定,聽到這裡終於忍不住開口“林老師,要用顯微鏡是”
他以為這個手術已經進入尾聲了啊。
不是等固定結束閉合創口手術就完成了麼
她戴上顯微鏡做什麼
李越從剛剛看林熙冬的手術留存,大方向是沒有任何問題的,隻是對林熙冬複位的動作有些疑惑,但是對比周明明,他自然能看懂甚至也知道這場手術是多麼精彩絕倫,堪比藝術的存在。
但是,前後路聯合手術為什麼需要顯微鏡
他確定他看過的做過的手術,從沒聽過啊。
“做脊髓神經管通路。”
她本來並沒有打算做這個,隻是剛剛切開後發現脊髓損傷比想象的嚴重。
“中樞神經通路”一旁的做過n台前路或後路手術的資深女麻醉師終於忍不住開口,“還有這種術式我這邊麻醉怎麼配合”
這完全不是她理解的前後路聯合手術啊。
“不用,你監護狀態就好,很快,隻要十分鐘。”林熙冬的視野下,她通過患者傷椎位置,已經鎖定損傷部位神經位置,“患者的中樞神經有部分損傷,需要修複一下。”
“知道神經受傷後無法再生的原因吧”
再通術確實在目前世界並沒有人做過,但是已經將身體損傷了解學習到極致的林熙冬,雖然不能讓中樞神經完全再生,但是她可以提前做精細修複再通術。
“知道,施旺細胞和吞噬細胞在神經細胞收到損害後,會清理這些細胞,生成了膠質細胞,也就是膠質瘢痕,把受損的神經隔絕,擋住隨鞘和軸突。”一直乖乖拉鉤學習的周明明對麵這種提問,下意識回答。3
李越腦海還沒從震驚裡走出,就被實習生給搶答了。
至於管傑,即便不是骨科專業,也知道中樞神經損傷意味著什麼。
“嗯,我準備把部分損傷的脊髓膜修複,再縫合好周圍部分神經,能夠實現再通,讓患者不會出現癱瘓。”
林熙冬的話很簡短,神經斷了,那就修複,就像斷指再植的神經修複一樣縫合“順便分享一個觀點,從邏輯上講,如果我們能夠抑製膠質瘢痕或提前修複神經,那即便是中樞神經也還有再通的機會。”
雖然實質上,這樣的手術修複再通,已經超過目前世界外科領域突破點“其實,神經元是可以再生的,隻是相對而言速度和體量比較特殊。而且,據我了解,近期愛德生有一位科學家已經研製了一種1型蛋白抗體,這種抗體就能夠抑製膠質蛋白出現,也就是防止膠質瘢痕出現,目前通過這個方式,在他的白鼠實驗中成功讓中樞神經再生,若等後續臨床成功,對脊髓受傷的患者來說,也是福音。”4
換句話說,隻要臨床成功,那些癱瘓的人,可以再站起來。
“不過,我今天能通過手術讓神經有通路再生的機會,是因為患者損傷時間還在可控範圍,這也是我為什麼要儘快手術的原因。”一旦時間久了,患者出現神經的膠質瘢痕,即便是她也沒辦法很好治療。
“當然,修複中樞神經還有一個乾細胞的培養方向,如果對這方麵感興趣,可以在細胞雜誌最新那期。”5
今天這場修複再通比較特殊,又臨時,林熙冬還是多分享了一些相關知識,希望他們能夠理解。
林熙冬拿著縫合線,明明就是很簡單的動作,但在李越眼裡,手部像是飛舞的蝴蝶,來回交錯,又如此優美。
這樣的十分鐘,卻像是讓在場的醫護視野開拓了一個新世界。
能量值124120100
級彆中級治療醫師外科學6:110010010000
新成就李越在宿主指導中,外科學晉級4;獎勵乾細胞縫合線1
手術,在一片詭異的寂靜中落幕。
時間才8點55分。,,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書架與電腦版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