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今日上值,還聽王昌齡憤然道“楊思勖在京城的莊院極為奢華。當真是不將我等放在眼中,真該參他一本”
李白垂眸“是啊,他是該參一本,可宦官敢明裡暗裡挑釁三省六部,難道背後就沒有人授意嗎”
陛下顯然還在為采擇宮女之事為難他們。
王昌齡顯然也想到這一點,見左右無人,搖頭歎道“宦官有今日這局麵,其實,也少不得有幾位前任相公的放任。”
有些事,他們想睜隻眼閉隻眼,相安無事天下太平,無形中卻任由宦官們形成了“蟲洞”。
過去看或許隻是小縫隙,不礙事;
到了未來某一日,變成了良田之下被蛀空的蟻穴,可就為時晚矣啊。
當晚回到家中,李白便冥思苦想,想要寫一份諷諫奏疏。
他不打算針對某一個宦官為攻擊對象,畢竟,張相公說過,河北道水患未消,不要為百姓添煩擾。
於是他決定再罵一頓陛下。
要知道,大唐的諫官較之前朝,職權可是大大提升了。
他們不僅可以隨宰相入廷朝議,聽到不對勁的地方麵呈君主、直言得失;
還可以選擇顧及君主顏麵的方式,秘密奏疏向君主進諫。
在太宗朝,左右諫議大夫和左右散騎常侍一張口進諫,便已經足夠讓人頭疼,等女帝增設“補闕拾遺”之後,帝王的身邊就更像是圍著一群“噴子”。
加上給事中、起居郎這些近侍也時不時會開口提醒,大唐的帝王想過享樂日子可不容易。
即便如此形勢下,李隆基都還是有本事利用宦官內侍,把局麵逐步扭轉向有利於自己的方向。
李白想到這裡,不由苦笑一聲。
在曆代君主與朝臣的博弈之中,不是東風壓倒西風,便是西風壓倒東風。他這時雖不能確定,站在張九齡這一頭便能實現想要走的路,但兩相對比,陛下的所作所為,實在更難托付。
李白想到這裡,已然定了主意。
身為補闕,本就該在君主有過缺之事時,指出加以補正。
他見七娘吃飽肚子後,在旁邊對著那本兵陣詭道寫寫畫畫,入迷的不行,索性自己走到書案邊,研墨執筆,給陛下寫了一份秘密奏疏進諫
“古者天子聽朝,公卿正諫諫刺王闕,以正得失也。”
奏疏後頭,還附有一首情緒高漲後一氣嗬成的詩文
“大車揚飛塵,亭午暗阡陌。中貴多黃金,連雲開甲宅。路逢鬥雞者,冠蓋何輝赫。鼻息乾虹蜺,行人皆怵惕。世無洗耳翁,誰知堯與蹠。”4
這是一首諷刺意味很重的詩文。
李白很聰明,隻著重刻畫了宦官們在長安城大車疾馳,得寵多金,宅邸奢華的滋潤日子,他們為了討好王公,聚眾鬥雞的囂張氣焰。
詩文戛然而止在堯蹠。
他希望能給陛下,給朝廷帶來一些思考。
李白仔細檢查過一遍之後,便將墨跡未乾的奏疏晾在書案上,叮囑七娘先不要動,便到院中放鬆放鬆,散步消食去了。
七娘十分認真地看完了一場書中描述的戰役,酣暢淋漓。她抬頭去尋李白,正瞧見書案上那首剛寫好的新詩,連忙蹦到跟前去讀。
唐人愛詩,七娘身處其中,自然也受到了影響。
可她雖愛讀詩,卻從來沒有過想要自己寫詩文的表達欲。
李白曾經說,她這是還沒積累到位,等靈感來了,自然出口成章,停也停不下來。
七娘起初還不信這話。
可今日讀過這首詩,想到悲田養病坊那群老人被使者罵的場麵,她忽然也有了作詩的想法。
小女郎爬上座椅,取了張新紙鋪展之後,握著筆歪歪扭扭寫起自己的小詩。須臾,一首七言絕句便躍然於紙上。
等李白回來時,七娘早已轉移注意力,跑去翻閱畫冊了。
因而,誰也沒有注意到,那張寫有歪歪扭扭小字的紙,被夾在李白的奏疏內,一道呈給了陛下。
翌日。
興慶宮,勤政務本樓。
高力士將李白連夜寫好的奏疏呈上來,臉色有幾分古怪。李隆基抬起眼皮瞧見了,哼笑一聲問“他又寫了些什麼還是為了九齡他們當個馬前卒,想從宦官手中奪權的”
高力士勉強扯出個僵半邊的笑臉“李補闕的詩文自然是極好的。隻是已故張相公的勢已經歇了,再想以此壓著聖人走,怕是行不通。”
“那你麵色這般難看”李隆基笑了笑,“朕看你是越活越回去了。”
帝王似乎對自己十分有信心,隨手攤開李白的奏疏,而後逐漸表情凝重地逐字逐句看完,閉了閉目,將奏疏揚手丟在了書案上。
“是個可用之才,隻可惜,站錯了隊伍。”李隆基冷聲道,“他私下呈來此物,便該清楚朕不會叫它傳頌出去,也絕不會為這點伎倆生氣。”
說話間,奏疏內夾著的一紙詩文逃竄出來,在高空中打了個旋,落到帝王手中。
李隆基“詠針5這詩瞧著像是七娘寫的”
高力士應了一聲,隨即半弓著身子,將頭低低垂下去。
李隆基挑了眉梢,看向這滿紙爛字
“宦官都像一根針,隻認衣冠不認人。眼睛長在屁股上,難道聖人也是針”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