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李白的抱劍小童!
七月末,正是伏暑天。豔陽炙烤著整個嶺南大地,稻穀在熱風吹拂中翻湧著,遙遙望去,宛若起伏的金色海浪。
潮陽縣新興鄉的田間,各家各戶的農人們戴了笠帽,彎著腰用鐮一把一把收割著已經成熟的稻子。稻穗低頭,將要成熟的時候,水田裡便不會再蓄水了,到鄉裡收割這幾日,田地都差不多乾了,挽起褲腿便能落腳進去。
農戶們各自在田間忙活一陣兒,趁著倒碗水喝的工夫,有意無意地看向隴間地頭,交頭接耳起來。
“哎,娘,咱鄉裡還是頭一次見這麼多差吏呢”
老婦人順著兒子的視線瞧去,不遠處樹蔭下,正立著將近二十位縣府的胥吏。
她一口氣喝光整碗水,借著袖子抹抹嘴,低聲催促兒子“今歲不比往年,縣府的差爺們奉李縣尹之命特意趕來,就是要看著咱們新興鄉收了一丈地上的稻子,好親自計量呢不管咋說,這李縣尹都不會害咱們,抓緊乾活兒,莫要拖後腿”
鄉民們抽空閒談這麼幾句,再乾起活來,比往日愈發帶勁兒了,恨不得下一秒就能知道,施用縣府化肥的稻子產量究竟是多了還是少了若是少了,縣尹準備給他們補糧食還是銀錢若是多了,那可真真是天大的喜事
新興鄉的耆老被兒子攙扶著,顫顫巍巍也立在隴上。
今日這收割清算,就是從他家開始的。
午後,耆老所在的村舍附近,一丈地的糧都已經收割得差不多了。鄉民們自發用拌桶給稻穀脫粒後,便用竹籮筐將稻穀全都裝上,交給胥吏開始進行清量。
田間萬籟俱寂,隻有熱風吹在計算的胥吏臉上,使得額間的汗水順著滴落在竹筐內。
不知過了多久,這人忽而麵露狂喜,高聲呼喊道“多了糧多了每畝比去年多出足足一石有餘”
底下的鄉人們聽到這聲通報,靜了片刻,驟然炸開了鍋。
“那要這麼算,這施了肥的地豈不是畝產都能奔著四石往上走了”
“我記得,江南道的富戶田莊上,那侍弄得好的良田也才畝產兩石三鬥吧大唐境內都沒見過畝產四石的”1
“潮陽縣這回要跟著李縣尹過上好日子了”
田埂間一陣歡呼,連著打瞌睡的胥吏們也精神為之一振。
潮陽縣的小吏早就沒什麼油水可撈了,新縣令到任之前,周縣丞眼瞅著縣衙揭不開鍋,差點連他們的月錢都拖欠下來。這回,親眼見證李縣尹與七娘子大顯神威,這幫胥吏們都激動地熱淚盈眶。
誰家不是過日子啊,胥吏也是人,也操心吃穿用度,養不起妻小高堂,如何為民做事
這幫流外見識過太多任縣令,都是四年任期一滿就想方設法地跑了。這還是頭一位沉下心從農務入手的縣尹。
他們互相對視一眼,除過那幾個豪奢家安插進來的眼線,其餘人似乎都開始對新任縣尹期待起來。
有人開口吆喝
“繼續收,收稻挑擔,喊號子了”
“對加把勁,好讓差爺們早些回縣府稟報喜訊呐”
田間一片喜慶,帶著希望的幼苗徐徐衝破了凍土,在鄉民們心中生根發芽。
新興鄉收稻,一丈地大豐收的事情很快在十裡八村傳頌開。
這年頭,百姓們茶餘飯後也沒幾個八卦可聊,除過村頭東家長,便是村尾西家短。這幾日,各家各戶卻空前一致地討論著同一件事
“聽說了嗎新興鄉用過縣尹的肥料後,稻子能畝產四石,賽過江南嘞”
老百姓們樸實得很,對自己能夠獲利的事情,總是帶著幾分歡喜敬畏。因而這事在縣中傳了幾日,便衍生出神話版本
“李縣尹是富貴人家的郎君,本就不該吃這份苦。定是得了菩薩指點,才來咱們這窮鄉僻壤救苦救難呐。”
“那可不,連縣尹家的女兒都是得了點化,才弄出這新肥料”
一傳十,十傳百,等李白在縣衙得知此事,七娘已經被神化成了菩薩身邊的神仙童子。
李白一口茶噴出來“什麼神仙童子,每日裡淨琢磨著撿破爛,收糞汙”
於主簿聞言也樂得不行,但想到七娘的肥料當真有奇效,又覺得鄉民們說的不無道理。
他一開口,心就偏到姥姥家“縣尹此言差矣,咱們城中都知道,撿破爛、收糞汙的是縣尹您,七娘子是研製出了肥料的大功臣,怕是不能相提並論。”
李白看戲的笑容逐漸凝固。憋了半晌,才咬牙擠出一句“於翁倒是很偏疼七娘。”
於主簿將手上的詔令寫完,起身呈到李白桌案前,這才笑嗬嗬道“縣尹言重了,下官一心追隨縣尹,愛屋及烏罷了。”
李白仰頭,皮笑肉不笑地接下遞來的布告。
趁著輿論鬨大,這布告上的內容才是他們要做的正事。
於主簿手書的這份“召農工商令”,是他們以新興鄉的畝產作引,廣發布告,請潮陽縣及周邊縣城的逃戶、隱戶前來安家,重建新潮陽。
這就像是官府公布的一份“招聘啟事”。
它不止針對農業勞動力,也同時兼顧了工商業的需求。怕工匠商戶破壞農業發展,七娘還特意提醒李白,設下了工商戶落戶的比例。
於主簿不禁感歎“向來隻聽說哪位節度使求賢若渴,廣發招賢令招攬有才之士,下官還是頭一次見,把農工商當賢士禮遇的。”
李白笑了笑“士農工商,這念出來雖有排序,但想要叫潮陽縣越來越好,卻是誰的力量都缺不了。在張都督與本官這裡,這四者隻有長短,並無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