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菲喝了口果汁,便開始講起選股六則裡麵的最後一則。
“這一則,很多韭菜常常嘲笑,覺得它無用,甚至覺得它是陷阱。”
“但是,那卻是聰明資金的提前布局。股市裡是有陰謀,但也不是什麼都是陰謀。”
聽著舒菲的話,李修然皺起了眉頭。
“你說的這最後一則是?”
“就是「認同度」。”舒菲說,“選股六則第六則——機構認同度,這一點非常重要。”
“你的意思是,當一隻股票有更多機構參與的時候,這隻股票就更好?”
“不是。”
“……”
李修然一愣,他還以為自己說對了。
“一隻好的股票不一定要有許多機構參與,但一定會有機構參與,你能明白我的意思嗎?”舒菲說。
李修然搖了搖頭,他有點理解,但又不是那麼理解。
“這樣,你換個角度思考。如果一隻股票連一個參與的機構都沒有,那是不是說明它可能在所有機構看來,都沒有投資或者投機的價值?”舒菲說,“也就是說,那樣的股票是不是更有可能表現得平平無奇。”
“是這麼個邏輯。”李修然想了想道。
“既然一隻股票毫無表現的可能性那麼高,我們為什麼又要參與呢?”舒菲說,“這不就是浪費時間?”
“確實。”
“在懂得了這個基本常識後,接下來就是去看有多少機構參與,以及這些機構的質量。”舒菲說,“雖然剛才我也說了,並不是越多機構參與就越好,但機構參與的多,也能反應這家公司被更多機構認可,特彆是當一些好的機構參與的時候。”
“那什麼是好的機構呢?”李修然問。
“比如國內外的一些頭部投行,比如社保基金,比如國家隊。”舒菲說,“雖然很多人覺得社保基金買入的股票也會跌,但這往往隻是一種錯覺。”
“錯覺?”李修然不解道,“啥意思啊?”
“可能隻是在他關注的那一段時間跌,但拉長時間看,社保基金大概率還是賺錢的。”舒菲說,“韭菜總喜歡用短線的思維嘲笑機構的無能,但機構呢,甚至都不會理會這些韭菜。
他們是通過一係列數據來篩選公司的,相比於隻會胡思亂想的韭菜,你很難說他們的選擇不是更靠譜。”
李修然覺得,舒菲說的可能是基於更長遠的操作,有點像投資。若是純炒短線,機構參不參與影響確實不大。
“那我們如何看機構是否參與呢?”李修然問。
“去看公司的股東資料嘛。”舒菲說,“還有就是每個季度的報表,有時也能反應機構在這個季度內是增持還是減持。
若是增持,那就代表機構可能看好這隻股票的未來。不過同時,你也要警惕這個消息的滯後性。總之,這算是一個比較綜合性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