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章太太南京一行,雖然得到了誤工費,但是趙殿元的工作卻丟了,這年頭最不缺的就是人,任何工作都有人搶著做,他缺勤太久,位置被人頂了,有心想找個開汽車的差事,托章太太問了一圈,得知現在上海汽油稀缺,很多富人家的汽車都閒置,大批司機失業,全都湧去拉黃包車了。
要說拉車,那阿鬼是行家,趙殿元拎了一瓶黃酒去找阿鬼大哥請教,自打阿貴嫂懷上孩子之後,阿鬼就脫胎換骨,連老酒都吃的少了,阿鬼這個名字自然也不能再叫,鄰居們都改口稱回他的本名阿貴。
阿貴姓王,老家鹽阜,正宗的江北佬,彆的不會,就會拉黃包車,就像巡捕大都來自山東、印度和安南一樣,上海灘的黃包車起碼有八成是蘇北人在拉,這八成裡又有八成是鹽阜人,很多鹽阜人子承父業,一代代都做拉車的營生,他們中大多數是沒有能力把老家的妻兒接到上海來的,隻能孤身棲居在閘北的滾地龍中,像阿貴這樣能住進石庫門房子的就算是佼佼者了。
長久以來,阿貴都是二十九號最沒有存在感的人,現在有人登門請教,他自感麵子大增,吩咐阿貴嫂去把黃酒溫一溫,弄一碟水煮蠶豆來下酒,和小趙好好喝兩盅。
男人受到尊重,阿貴嫂也覺得格外有麵子,飛快地去料理酒菜。
“做這一行的,上海灘沒有幾個人比阿拉更懂。”阿貴第一句話這樣說,他坐在連腰杆都直不起的二層閣裡,談及自家乾了兩輩子的行當,仿佛成了這小小空間內的主宰者,話語間帶著不容置疑的權威感
阿貴確實很懂行,談黃包車不談照會的一律都是外行,黃包車所有的玄機都在這裡麵。
“上海總共有兩萬輛帶照會的黃包車,你曉得拉車的有多少?”阿貴自問自答,因為趙殿元肯定是不會知道答案的,“足足十萬人!儂曉得伐?五個人拉一輛車,上哪兒去掙銅鈿?”
“英租界的大照會最硬,儂知道那一張搪瓷牌子賣多少銅鈿?十年前就要七百五十個大洋,手上有一張牌照,一家老小不愁吃喝,有五張牌照,就可以做包頭了,不想煩的話,就再包出去,二包,三包都有,就和二房東三房東一樣的,這些做包頭的哪個都不簡單,不是在幫的好漢,就是巡捕房裡有朋友的,有大照會的車,可以進法租界和華界,法租界工部局發的小照會隻能在法租界和華界跑,華界的照會還分兩種,一種隻能在南市跑,一種隻能在閘北跑,不能進租界,是最不值錢的。”
趙殿元聽的津津有味,這時黃酒溫好了,他給阿貴斟滿,虛心請教怎麼樣才能搞到一張大照會。
阿貴端起酒杯,和趙殿元碰了一個,他喝酒時嘴唇抿著,發出“嗞”的一聲,似乎無比的陶醉。
“大照會很難搞,小趙,儂想跑車,就先拉車屁股,再拉野雞車。”阿貴侃侃而談,所謂拉車屁股,就是自身有本職工作,下班之後借彆人的車拉幾個鐘頭,繳點磨損費就行,練出本事後,就找一輛帶私人包車牌照的拉活兒,這種包車本質上是不可以運營的,被抓到也沒事,給警察交點錢就完了,這就是所謂野雞車。
“上海灘起碼有兩萬輛野雞車。”阿貴說,“媽媽的,搶生意,唉,也沒辦法,總要吃飯,乾這一行,靠老實本分是發不了財的,隻能靠騙財,小老弟,阿拉給儂表演一招絕活,儂身上有角子麼?”
趙殿元摸摸兜裡,有一角小洋,他遞過去,阿貴在手上轉了個圈遞回來,不滿道“先生,麻煩換一枚。”
遞回來的小洋,已經變成了不值錢的鍍銀銅片,趙殿元目瞪口呆,反應過來說道“你給偷換了。”
“瞎講八講,不信儂來搜。”阿貴解開上衣,兩手抓著衣襟敞開懷,讓趙殿元來搜身,趙殿元真找了一遍,身上確實沒有。
阿貴得意洋洋,鬆開抓著衣襟的手,原來他小褂第三枚紐扣的位置有個暗兜,偷梁換柱的時候就把真錢藏在這裡,乘客要搜身就讓他搜,一般不懂行的人是不會注意手抓的地方。
趙殿元挑起大拇指,心服口服,他隻聽說過“調元寶”,這還是第一次親眼見識。
阿貴拿手指拈了一顆蠶豆嚼了,酒興上來,又給趙殿元講了一些拉車的技巧,比如在夜總會門口和火車站附近等活兒的秘訣,下雨天怎麼敲詐顧客,遇到鄉下人外地人如何漫天要價,還有他的保留絕活,和洋人對話的本事,見了女的喊麥大木,見了先生喊麥私單,黃包車叫瑞克西。
他賣弄幾句洋涇浜的英語時,阿貴嫂炒了一個豆腐端進來,眼光裡帶著淡淡溫柔和些許崇拜,叮囑男人少喝點。
“老爺們說話,你少插嘴。”阿貴嗬斥了一句,又喝了杯酒,忽然興致就沒了,他抓著酒杯,眼神直勾勾的,半天才道“拉車的這幫夥計,沒有活過五十歲的。”
“風裡來雨裡去,吃不好睡不好,太熬人了,得個病就扛不住……”阿貴喃喃道,“就這樣也比種地強,老家發大水,鬨饑荒,人都活不成,拉車好歹還能多活幾年……小趙,你是會技術的人,犯不上乾這個,我這輩子是不行了,可我兒子不能走我的老路,我就算砸鍋賣鐵,也得供他念書,不求有多大長進,能識字,能進工廠當個開機器的工人,我死了也瞑目了。”
(發現作者說說在網頁上可以呈現,在a上閱讀就看不到,值此除夕之夜,和讀者大大們說幾句,本書大約篇幅三十萬左右,不是常規網文,但也不是所謂傳統文學,我一直想寫一本帶有網文特色的細糧以饗大家,這本書查閱了許多資料,我幾乎已經成為石庫門專家,文中細節多有考究,你們看到的諸多細節,都是經過考證的,甚至連趙鉦鏜這樣的群演也是真實存在的,考據細節有時候會走火入魔,比如查蘇州民宅的一些資料,翻著翻著就忍不住在孔夫子上買相關舊書,或者找到一篇有關的碩士論文讀了一遍,在文中或許沒太多呈現,但背後的功夫確實花的不少。
這是一本穿越書,隻是穿越時間安排的比較靠後,通常我們看到的穿越書是開篇就穿,最多拖延三章不能再多,但咱們這一本是想呈現四十年代與現代的對比,所以比例相當,這是一種很有趣的嘗試和體驗,比如本章中的大照會小照會搪瓷牌照,對應今天十萬塊的滬牌和滬c牌照外地牌照,也是蠻有意思的。
另外,番茄小說機製不同,是免費閱讀時長夠了還有錢拿,對於作者來說,能顯示讀者喜歡作品的數據很重要,所以大家儘量不要養書,有更新就看,點催更,加書架,可以的話點一點廣告,你我都會有收入,隨便發發書評,也是好的,番茄是數據當家,一切以數據為重,大家動手吧,最後恭祝牛年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