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低垂,正值開元十二載的某一天,身懷絕技的宮廷密使、權掌右監門衛的將軍楊思勖,卸下一身威嚴,悄然漫步在繁華京城的街巷之間。這位曾以赫赫戰功震動朝野的神秘人物,背後隱藏著一段鮮為人知的坎坷身世。
就在尋常百姓歸家燈火漸次點亮之時,兩名打扮樸素、身著粗麻衣物的少年突然映入了他的眼簾。二人步伐穩健,徑直朝著楊思勖的方向走來,待至跟前,竟不約而同地深鞠一躬,以極其恭敬的姿態向他行了個古樸的禮儀。
楊思勖的身份實則複雜微妙,他本是嶺南羅州蘇曆部族的遺孤,其父蘇曆曾是當地響當當的領袖,母親陳氏亦出身顯赫,乃雷州陳玄部族之女。然而命運無常,唐高宗年間一場飛來橫禍,因其家族不慎觸怒龍顏,致使全家遭到血洗。那一年,剛剛六歲的楊思勖僥幸躲過死神的鐮刀,卻不得不承受斷絕子孫根的酷刑,被送進了皇宮深處。幸得一位姓楊的宦官憐憫,收養他為養子,從此,他便易名換姓,成為了如今人們口中的楊思勖。
這兩個突現的少年,他們的出現是否暗藏玄機?又或是與楊思勖那段久遠且秘而不宣的過去有著怎樣的聯係?在這看似平靜的夜晚,一股未知的懸念猶如影子般悄無聲息地拉開了序幕……
在楊思勖的人生轉折點上,身為內官的楊氏義父不僅給予他新生,更為他鋪就了一條非比尋常的道路。每日清晨到深夜,楊氏親手調教這個年輕的生命,傳授其武藝,甚至包括那項匪夷所思的技藝——足尖踏壁如履平地,疾行如風。
而在江湖傳說中,武當山上隱居著一位身懷絕技的老嫗,她便是那位精通“麻姑避劍術”的奇女子。傳言她能將長劍藏於喉間,任憑刀光劍影襲來,其身軀始終毫發未損,令人稱奇不已。而這名神秘老嫗,恰巧與楊太監有著親緣關係。
為了培養楊思勖成為一代高手,楊太監親自帶著他登上武當,引薦給那位武功卓絕的老太太。老太太一見楊思勖眼神靈動,頗具慧根,毫不猶豫地收他入門下。時光荏苒,數載春秋過去,楊思勖憑借不懈努力,終將老太太的劍法精髓融會貫通。他的拳腳功夫日益精進,尤其在輕功方麵獨步一時,如此卓越的表現使得他在宮廷之內嶄露頭角,最終被唐玄宗提拔至內侍省,成為皇帝身邊的貼身護衛。
身處深宮禁苑的楊思勖,平日裡鮮與外界打交道,故此,當那兩個陌生的麻布少年初次對他畢恭畢敬行禮時,他並未多想,隻當他們是誤認了人,簡單打過照麵便離開了。
然而,生活的劇本往往出人意料。數日後,楊思勖再度出宮執行公務,卻再度邂逅了那兩位少年。他們熱情洋溢地表示“楊將軍今日降臨,實乃我等三生有幸,特在此恭請閣下移步寒舍,共飲清茶。”隻見他們一邊深深施禮,一邊執拗地堅持邀請。
麵對少年們的執著,楊思勖心中雖存疑惑,卻也被他們的真誠打動,遂決定跟隨他們前往,踏入這場不知預示著何事的邀約之中。
在楊思勖步步跟隨之下,三人穿越了幾條熙攘喧囂的街道,最後步入了東市深處一條靜謐的巷弄。巷子裡矗立著一排排規整有序的四合院落,其中一座尤為醒目,巍峨的門樓屹立中央,雕梁畫棟,氣象森嚴,一看即知是城中望族的宅邸。
步入庭院,楊思勖被引領至中堂正位坐下。兩少年顯然頗有家底,立刻差遣仆役精心布置起一場盛宴,滿桌佳肴琳琅滿目,儘是些罕見的山珍海味,濃香四溢,極儘奢華。
宴席之上,楊思勖與二少年頻頻舉杯暢飲,酒酣耳熱之際,他留意到其中一名少年似有心事縈繞,目光時不時飄向窗外,顯得焦灼而期待,仿佛在等待一位至關重要的貴客來臨。這突如其來的宴會,以及少年神秘莫測的行為,都為這個尋常夜晚增添了幾分難以言喻的懸疑色彩。
楊思勖儘管心中疑惑,卻並未表露,隻專注於眼前的杯盤狼藉,任由時間在推杯換盞間悄然流逝。約摸過了兩個時辰,一陣緊促的通報聲打破寧靜,“主人歸來了!”
門外傳來轔轔車輪滾動之聲,一輛裝飾繁複的鈿車徑直駛抵堂前,身後簇擁著幾位同樣年輕的隨從。車簾掀開,一道身影緩緩走出,那是一位年近四十的道士,頭戴氈帽,手持拂塵,身著潔淨的素色綢袍,氣勢非凡,赫然便是羅公遠道長。
兩位少年忙不迭地介紹“這位就是我們家道長。”楊思勖立即起身施禮。羅公遠自我介紹道“鄙人在九宮山九宮廟修行,近日恰好路過此地暫作逗留。”楊思勖聽罷暗自一驚,原來眼前之人正是聞名遐邇的奇士羅公遠,此人精通法術,足跡遍布青城、羅川等道教聖地,其名號與張果、葉法善並駕齊驅。
隨著眾人移步室內,楊思勖在中央落座,此刻,道童獻上了一桌精致佳肴與一壺醇香美酒。酒至半酣時,羅公遠舉杯對楊思勖發話“早有耳聞,楊兄自幼便在宮廷研習武藝,尤其擅長輕功絕技,今日能否讓我有幸親眼目睹一番?”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楊思勖含蓄回應“道長之法術神乎其技,我雖在宮中習武,實未得名師指點,今若獻醜,恐有班門弄斧之嫌。”然而羅公遠卻笑道“楊兄不必過謙,你的功夫早已傳遍江湖,今日不過是我們互相交流切磋。”
言畢,楊思勖不再言語,從容起身,解開長衫,袒露出強健有力的肌肉線條。他穩步退至數十步之外,深吸一口氣,凝神聚力,隨後猶如離弦之箭般疾速奔襲,輕鬆攀上高牆,輕盈地在其上疾行五十餘步,動作矯捷宛如叢林中的敏捷猿猴。展示完畢,楊思勖再度騰空躍下,落地無聲,姿態瀟灑自如。
羅公遠鼓掌讚賞,眼中閃爍著欽佩之意,對楊思勖說道“楊兄能在皇宮之中修煉到如此爐火純青的輕功,實屬難得。”
接著,他轉身麵向其中一名少年,語帶深意地道“羅生,也讓你露一手給楊將軍瞧瞧吧!”
羅生聞言,嘴角勾起一抹自信的笑容,應聲道“楊將軍,請移步至院中,我要為您展現一項特彆的繩技。”
隨著話語落下,羅生徑直走向院中一個不起眼的籮筐,從中抽出一捆繩索。隻見他口中低聲默念,仿佛在引導某種神秘力量,緊接著,他仰望蒼穹,揮舞著手中的繩索,如同魔法師施展咒語一般。
刹那間,他用力向上拋出繩索,令人驚奇的是,那繩子竟如受到了無形之力的牽引,筆直地升向高空,直至消失在視線之外,仿若有人在雲端牢牢抓住繩頭,牽動著它不斷攀升。
待繩索升至最高點,羅生陡然大喝一聲“疾!”原本上揚的繩索瞬間停止上升,垂直懸掛在半空中,紋絲不動。
楊思勖看得瞠目結舌,忍不住拍手叫絕,感歎道“小小年紀竟有這般神奇的技藝,果然英雄出少年,令人歎為觀止!”
自從楊思勖結識了羅公遠這位奇異道士後,深感其超凡脫俗,便果斷向皇太子李瑛引薦了他。李瑛為表尊重,特意安排了一場雅致的素宴款待羅公遠。席間,羅公遠竟開口向太子求取金銀器皿,而李瑛素來節儉,對此要求頗感為難,堅決不肯答應。
羅公遠卻不以為意,朗聲一笑“既然太子不舍,那我就自己去取吧。”李瑛聞此言,緊張萬分,連忙下令緊閉殿門。然而片刻之後,當他忐忑不安地再次開啟殿門,愕然發現原本放置在室內的金銀器物竟已蕩然無存。羅公遠淡定地告訴他“太子,您的寶物其實都安然無恙,就在東宮的銀庫中。”李瑛起初半信半疑,畢竟東宮銀庫一直嚴密封閉,但他派人核實後,發現那些器物的確悉數回歸原處,此事令在場所有人都瞠目結舌,百思不得其解。
一日,楊思勖赴潼關處理要務,傍晚時分入住一家三間相連的小客棧,房間之間以一道牆壁相隔。夜深人靜,正當楊思勖沉睡之際,店主叩門告知又有新客到來,請求他暫時開門接納。楊思勖依言開門後重又入睡,直到夜半醒來,忽覺隔壁房間燈光微弱,還隱約傳來飲酒交談的聲音。
好奇心驅使下的楊思勖,小心翼翼地在牆壁上挖了一個小孔,悄悄窺視隔壁。隻見一位道士與一位英俊少年正在那裡舉杯共飲,談笑風生。他們在靜謐的夜裡默默對酌良久,突然少年決然表態“我欲做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道士聞此言,極力勸阻,但少年卻怒目圓睜,堅毅答道“人生在世,遇見此等誌業,焉能袖手旁觀?”言畢,少年驟然淩空一躍,破窗而出。轉瞬之間,隻留下道士驚呼一聲,昏厥倒地,人事不省。
楊思勖被這一幕嚇得心跳加速,此時東方既白,雄雞已經開始啼鳴。他迅速跨出房門,衝向隔壁查看,隻見那道士四肢僵硬,昏迷不醒。楊思勖急中生智,趕緊熬製薑湯灌入道士口中,然而費儘周折,道士依然沒有蘇醒的跡象。
不久後,楊思勖因回鄉祭祖,地方刺史陳希烈特意為其籌備了一場盛大的宴會。宴席進行中,一位儀表堂堂、身著華麗服飾的青年翩翩而來,陳希烈見狀,立即起身讓座,兩人互動間流露出非同一般的親密關係。
楊思勖看著這位舉止出眾的年輕人,感覺似曾相識卻又捉摸不透來曆,於是向陳希烈詢問詳情。陳希烈解釋道“這位青年名叫羅生,來此已有三年,平日常與官場人士交往,至於他的家世背景,我也並不清楚。”
在一片熱鬨喧嘩中,楊思勖腦中靈光乍現,他記起了十年前那個與羅公遠相遇的日子,當日,尚是稚嫩孩童的羅生,就已經展示了令人驚歎的“通天繩”絕技。他趕忙找到羅生求證,羅生坦然承認自己正是羅公遠的侄子。鑒於羅生氣質出眾,楊思勖認為他必有過人之處,遂決定將其留在身邊,以備不時之需。羅生欣然答應,但提出了一個條件每月有幾個晚上需要獨自外出會客,家中不可乾涉,也不可阻止他。
出於對年輕人交友自由的理解,楊思勖沒多加思索便答應了羅生的要求。然而,自羅生加入楊思勖的生活中後,他每晚都會外出,且所交往的朋友皆是身著奇特服飾、行事神秘的人物。楊思勖目睹此景,心中愈發懊悔當初的決定,最後找了個理由,委婉地將羅生打發離去。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開元十六年的嶺南之地,廣東瀧州烽煙四起,陳行範、何遊魯、馮璘等一眾首領振臂一呼,掀起了一場席卷多地的叛亂風暴,短短時間內,他們鐵蹄所及,竟連克四十餘座城池,戰況緊急,令朝廷震怒。
唐玄宗聞訊,雷霆之怒,立即敕封楊思勖為統帥,集結十萬兵馬,浩浩蕩蕩南下,誓要蕩平叛亂,恢複安寧。
大軍一路披星戴月,終抵瀧州。不料在軍餉交接的關鍵時刻,一場變故突如其來——押運餉銀的官員在一夜之間發現整整十萬枚開元通寶離奇失蹤。這消息猶如晴天霹靂,守銀官麵色蒼白,惶恐不安,旋即火速報告給了主帥楊思勖。楊思勖聞訊勃然大怒,厲聲下令瀧州刺史必須即刻徹查此案,限期緝拿罪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