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李宅後門的閽者像一尊疲憊的雕像,雙眼空洞,仿佛被無休止的黑暗吞噬了精神。麵對王璥的盤問,他顯得異常緊張,每一個字都像是從牙縫裡擠出來的,充滿了心虛的氣息。
王璥的目光如鷹隼般銳利,他敏銳地捕捉到了閽者言語中的破綻,像獵人發現了獵物的蹤跡。他緊追不舍,一步步逼近真相。
“昨夜,娘子和那貼身婢子是自己走出宅子後門的。”閽者的聲音帶著顫抖,仿佛是在述說一個不願被人知曉的秘密,“她們抄了近路,避開了巡夜的家奴,直接從臥室走到我這裡。所以,家裡其他人都沒發現。娘子命令我不許出聲,隻管開門。”
王璥眉頭緊鎖,心中湧起一股不妙的預感。他追問道“你先前為何撒謊?而且,深夜時分,裡坊居民都在沉睡,坊門緊鎖,一般人如何能出得去?那個接走李夫人主仆的婦人究竟是何方神聖?”
閽者的臉色變得更加蒼白,他猶豫再三,終於用顫抖而渾濁的聲音吐露了一個驚人的事實“那婦人披著冪離,看不清麵容,她自稱是宮人。她手裡拿著門籍和夜行符信,說是前兩日來家裡的貴客中也有宮人,是提前來給娘子傳旨的。她還給了娘子冪離和鬥篷,說是‘大家’的命令,讓娘子昨夜某個時刻離家,跟隨宮人進宮,不得聲張。昨夜,那婦人就是來接娘子入宮的。她嚴厲地命令娘子和我不得泄露任何消息。娘子豈敢違抗聖命?她們主仆二人披著鬥篷,戴著冪離,一聲不響地隨宮人離開了。她們走後,我立刻關上了門,心裡愁得睡不著。如果不是被逼得走投無路,害怕被當成家賊通外鬼、綁架主母的大罪,我怎敢說出這些!”
王璥的心中湧起一陣驚濤駭浪,這個答案完全超出了他的預料。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努力平複內心的震撼。他知道,這個案件已經變得越來越撲朔迷離,真相似乎被一層厚厚的迷霧所籠罩。然而,他並沒有放棄,反而更加堅定了追查到底的決心。他必須揭開這層迷霧,找到隱藏在背後的真相。
王璥呆若木雞,眼前的真相讓他瞠目結舌。早先的調查中,他得知李夫人在失蹤前兩日如常接待女客,李家奴婢也無意中提及其中有幾位陌生麵孔。然而,在那個時刻,誰會想到這其中竟隱藏了如此驚天的秘密?李夫人,竟然是被李世民陛下看中,秘密召入太極宮了!
倘若這一切都是真的,那麼李夫人的衣物為何沒有短缺,便得到了合理的解釋。她早已將皇帝賜予的冪離和鬥篷藏匿起來,在離開時穿在身上,自然無需動用原有的服飾。而李宅的閽者之所以表現得如此驚慌失措,也完全可以理解。在這個時代,雖然貴族們不敢輕易欺壓平民,但皇帝若是“侵欺”臣子、君奪臣妻,即便是法司也無可奈何。閽者出身低微,目不識丁,他的世界本就狹窄,見識有限,當聽聞“聖人密敕”時,自然是如雷貫耳,嚇得手足無措。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另一方麵,宮使憑借敕旨、門籍和特彆符信在城內夜行,這本就是合法合規的行為,遠比那些江湖上流傳的“飛天夜叉術”更為有效。而王璥之前所推測的李家內鬼在黃精中投毒,現在看來,竟隻是他的一廂情願。更為尷尬的是,這個謠言竟然已經在長安城內傳得沸沸揚揚。據說裴宣儼的家奴保歡在酒後與人議論時,還醉醺醺地提到“以前聽人說,有一種鉤吻與黃精長得極為相似。但李家娘子那案子,未必就是投了‘鉤吻’毒。你知道嗎?誤食生黃精也會有割喉的感覺,實際上可能根本沒中毒……”王璥想到此處,不禁苦笑連連,心中的無奈和尷尬難以言表。
真相真的就如李家閽者所言那般簡單嗎?那句振聾發聵的“若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出自開創“貞觀之治”的李世民陛下之口,難道一代明君真的會自食其言,墮落變質嗎?
王璥心中雖存疑慮,但理智告訴他,對閽者的供述不能輕易否定。畢竟,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即便是治世明君,也難免會有瑕疵。偶爾在美色上放縱,對個彆官員的“侵欺”,或許並未對百姓造成多大傷害,但這樣的行為,真的不會對一代聖主的形象和事業造成負麵影響嗎?
再者,曆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隋朝末年,唐軍攻克大興之初,局勢混亂,李淵曾收納太子舍人辛處儉的妻子入宮,寵幸一時。這“遺傳”、“家風”的因素,難道不會對李世民產生影響嗎?俗話說,有其父必有其子……
而在感情層麵,李世民陛下似乎也有“出軌”的動機。貞觀十年七月,文德皇後長孫氏的離世,讓李世民的感情世界遭受了巨大的打擊。他選擇去洛陽自我放逐,將長孫皇後所生的幼兒幼女帶在身邊親自撫養,甚至在宮中修建“層觀”,遙望妻子的陵寢——昭陵。他不再駕幸九成宮避暑,因為那裡充滿了與長孫皇後的回憶。世界上最傷人的是什麼?是逝去的幸福。他害怕在九成宮觸景生情,再次陷入無儘的悲痛之中……
這一切的一切,都讓王璥陷入了深深的沉思。真相究竟如何?李世民陛下是否真的如閽者所言,陷入了美色的誘惑?還是這背後,隱藏著更深的秘密和陰謀?王璥知道,他必須繼續深入調查,才能揭開這層層迷霧,找到真相的所在。
李世民,一代英主,他怎會因喪妻之痛而萌生“守節”之念?他在《答魏徵手詔》中曾深情流露“頃年以來,禍釁既極,又缺嘉偶,荼毒未幾,悲傷繼及。凡在生靈,孰勝哀痛,歲序屢遷,觸目摧感。自爾以來,心慮恍惚,當食忘味,中宵廢寢。”這喪妻之痛,如潮水般在他心中翻湧,似乎永無止境。因此,他或許曾試圖在彆處尋找情感的慰藉,渴望跨越人生的分水嶺,領略新的風景,以減輕內心的傷痛。
去年入宮的徐惠、武媚娘等士族少女,雖青春貌美,卻與李世民在閱曆、年齡、思想等方麵存在巨大的鴻溝。她們無法觸及他內心深處的靈魂,更無法填補長孫皇後留下的那塊空白。
而李夫人則不同,她成熟穩重,修道有年,容貌出眾,有著豐富的經曆和獨到的見解。或許,她真的能讓那位感情寂寞的“至尊”找到久違的樂趣。但話說回來,李世民畢竟已步入不惑之年,他的情感世界又怎會那般單純?
這一切都隻是王璥的推測罷了。他,一個縣尉,又怎能闖入太極宮,直麵那位至高無上的皇帝,去求證這一切呢?這簡直是癡人說夢。
王璥在屋中來回踱步,心中矛盾重重。最終,他下定決心,決定以私人名義拜訪李行廉,將閽者的供述轉達給他。至於後續的事情,便交由李行廉去處理吧。他深知,自己能做的也隻有這麼多了。
李行廉聞訊後,初時驚愕不已,然而很快他便恢複了冷靜,正義感在他心中占據了上風。他知道,當今的“至尊”李世民陛下,是個兼聽則明、樂於納諫的明君。在貞觀年間,進諫之風盛行,政治清明,氣象恢宏,這份氣象至今未曾改變。李行廉深信自己的切身體驗,他信賴李世民陛下的格局和氣量。
如果閽者的供述隻是無稽之談,那麼作為臣子,李行廉有責任站出來辟謠,維護天子的聲譽和盛德;但如果供述屬實,他更應該勇於進諫,規勸皇帝及時糾正錯誤,亡羊補牢。
於是,李行廉毅然決然地寫下了奏表,將這一情況如實奏報給了李世民陛下。雖然他身為正四品上的尚書左丞,沒有直達天庭的資格,但奏表還是經過一係列的公文流轉程序,最終轉到了李世民的手中。
李世民陛下看到奏表後,會是怎樣的反應呢?難道真的會如傳聞中所說,哭暈在廁所嗎?“朕幾時打過李家婦的主意?這簡直是陷害!徹頭徹尾的陷害!”李世民陛下憤怒地吼道。隨即,他急降敕旨,命令法司儘快查明真相,還他一個清白。
長安城的氣氛驟然緊張,衙司的搜查行動如風暴般席卷而來,勢不可擋。他們的決心和行動都顯得異常堅決,仿佛在追尋一個深藏不露的秘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就在翌日的清晨,長安的街頭出現了一個令人觸目驚心的場景。一名女子倒在路邊,脖頸上緊緊勒著一圈領巾,她的臉色蒼白,顯然是遭受了非人的待遇。麵對胥吏的詢問,女子瑟瑟發抖,聲音帶著驚恐和不安“有人聲稱是奉了敕令,將我帶到了一處陌生的地方。一個穿著紫袍的人強迫我留宿,之後竟命人將我勒暈。我剛剛醒來,就發現自己被丟棄在街頭,隨行的婢女也不知所蹤。”
這名女子,正是失蹤已久的李夫人。
胥吏們迅速將李夫人送往長安縣衙進行詳細的詢問。而此時的王璥,卻並未急於去縣衙,他深知此事背後必有隱情。於是,他再次前往李宅,希望能從中找到更多的線索。然而,李行詮尚未抵京,他未能與李行詮見麵,卻在李宅大門處意外地遇到了另一個人——李忠,李行詮原配夫人所生的兒子。
李忠此時正急匆匆地外出,仿佛有什麼重要的事情等著他去做。王璥心中一動,自從案發以來,這還是他第一次見到李忠在家中現身。
他敏銳地嗅到了一絲不尋常的氣息,於是開始暗中調查李忠近日的行蹤。同時,他也秘密派遣了一些不良人(據說是張小敬的祖師爺)去監視李忠的一舉一動。
經過一番周密的調查,王璥發現了一些令人驚訝的事情。原來,在李夫人失蹤的前幾天,李忠就離家聲稱外出遊玩,但具體去了哪些地方卻無人知曉。直到昨日宵禁前,他才匆匆回家。而今天,他再次出門,聲稱是去找卜者詢問繼母的吉凶。
負責跟蹤監視的不良人卻發現了更加可疑的情況。李忠不僅詢問了繼母的命運,還卜問了自己的禍福。這種異常的舉動讓不良人感到十分可疑,於是他們果斷地將李忠執送縣衙。
隨著調查的深入,長安城中的這起失蹤案愈發顯得撲朔迷離。王璥心中明白,這背後一定隱藏著一個更加驚人的秘密。他必須儘快揭開真相,還長安城一個太平。
王璥立即召見了李忠的心腹家奴,將其帶至縣衙進行審問。他深知審訊之道,既要威逼利誘,又要以理服人。經過一番鬥智鬥勇,終於讓家奴的心理防線崩潰。家奴顫抖著聲音供述道“郎君與娘子之間,確實有著不可告人的私情……”
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靂,讓王璥震驚不已。原來,李夫人並非沒有情郎,她的情郎竟然是自己的繼子李忠!這一切的偽裝和假象,都是為了掩蓋這段不倫之戀。
為了徹底揭開真相,王璥精心布置了一場密室審問。他命令一名胥吏藏在案褥下監聽,然後將李夫人和李忠請到室內進行問話。然而,兩人顯然已經有了防備,一口咬定李夫人之前的說辭屬實,裝瘋賣傻地想要逃避審問。
此時,另一名胥吏按照王璥的部署,來到室外傳話,謊稱有人找縣尉談公事。王璥趁機起身離去,但實際上卻躲在門外偷聽。他清楚地聽到,李夫人和李忠以為四下無人,開始焦急地串供,相互打氣,向對方保證“決不認罪”。他們還說了幾句私房話,透露出彼此之間的深厚感情。
王璥見時機已到,立即開門闖入,藏在案下的胥吏也一躍而起指證。李夫人和李忠措手不及,頓時驚慌失措,臉色慘白。在王璥的嚴厲逼問下,他們終於無法再抵賴,將事件的始末和盤托出。
在長安城的繁華背後,隱藏著一段令人瞠目結舌的醜聞。李忠,這個表麵文雅的年輕人,竟然與自己的繼母李夫人私通。他們之間的戀情,如同一張巨大的蜘蛛網,將他們緊緊束縛在一起,卻又時刻麵臨著被發現的危險。
李忠深知,自己的父親李行詮是家族的主宰,他的威嚴和地位無人能及。因此,他時常感到憂心忡忡,生怕自己的私情被父親發現。為了掩蓋這一秘密,他精心策劃了一出失蹤的鬨劇。
他雇傭了一名三等青樓女,偽裝成宮人的模樣,前後出場兩次,用以迷惑那些不識字的看門人。門籍、符信等物品,都是李忠精心偽造的,以假亂真。新的冪離、鬥篷等物品,也是李忠私下置辦的,以備不時之需。
當李夫人“失蹤”後,她並沒有離開本坊,而是隱姓埋名,住進了李忠事先租賃的一所小宅。他們以為,隻要搬出皇帝作為擋箭牌,李家和衙司就不敢追查,失蹤案就會不了了之。屆時,李夫人可以悄然離開本坊,隱居他處,與李忠繼續幽會。
他們萬萬沒有想到,李行廉的勇敢進諫,打破了他們的如意算盤。由於法司的搜查越來越緊,他們感到恐慌不安,不得不終止計劃,各自現身。然而,這卻加速了他們的罪行敗露。
可以說,是貞觀朝鼓勵人們“讜言直諫”的風氣,戳穿了李夫人和李忠布置的騙局,讓真相水落石出。而李世民“慎始而敬終”、“虛心以納下”的風範,也拯救了自己的名譽。
在太極宮中,李世民翻閱著案卷,放任自己沉入回憶。他想起了元吉毒殺裴宣儼一案,心中湧起一股莫名的情緒。他懷疑元吉買通的凶手正是裴宅的家奴保歡,但苦於證據不足。他想起妻子長孫氏曾對他說過的話,心中不禁感到一陣悲痛。
“若你健在,親眼看到今日,該有多好……”李世民的眼眶濕潤了。他想知道妻子的近況,何時能托夢告訴他。他派駐在元宮外侍奉妻子的那些宮人,是否儘心儘力?
這一切的疑問和懸念,如同長安城中的迷霧,讓人無法看清真相。然而,在李世民的心中,卻有一股堅定的信念,他相信,隻要他不放棄,真相終將大白於天下。
喜歡古今中外奇案錄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古今中外奇案錄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