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知州為了破解此案,繼續廣泛審問了眾多村民,但仍舊未能挖掘出有價值的線索。正當案件陷入僵局時,鮑知州靈光一閃,注意力回到了那個至關重要的繭形桶上。他詢問仵作,在初次檢驗曾大元屍體時,是否能確定曾大元確實死於窒息?仵作回想當時的檢驗結果,堅定地回複鮑知州,稱曾大元死於窒息這一點毋庸置疑,絕對是正確的結論。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鮑知州聽取仵作的答複後,做出了一個驚人之舉,他下令將那口關鍵的繭形桶運至現場,並示意衙役們揭開桶蓋。不顧眾人的勸阻,鮑知州決意親自體驗那封閉空間,他要求衙役們將桶蓋合上,一旦他在桶內感到無法忍受便會拍擊桶壁求救,屆時衙役們須立刻解救他出來。儘管衙役們憂心忡忡,但也無力改變鮑知州的決心。
約莫過了半個時辰,鮑知州在桶內發出的敲擊聲終於傳來,衙役們連忙開啟桶蓋。脫險後,鮑知州命令衙役們將木桶傾倒,指著桶身一處微小的孔洞,向大家揭示了一個關鍵線索這繭形桶並非完全密封,上方蓋子處設有一個細微的排氣孔,正是用來保證內部空氣流通,防止存放的糧食因缺氧而黴變。由此推斷,曾大元被強行關入木桶時,原本並不會因為空氣不足而窒息,除非有人刻意堵塞了那個透氣孔,從而導致曾大元最終因缺氧而悲慘死去。鮑知州這一舉動,無疑為破解曾大元的真實死因了新的方向。
鮑知州當機立斷,傳喚曾大元之子曾榜接受詳儘問詢,深入了解其家庭狀況,並著重詢問了他與妻子當天外出務農的具體細節。曾榜如實述說了當天的經曆,鮑知州聽罷,臉上閃現一抹愕然,繼而陷入了深深的沉思。翌日拂曉,鮑知州下令衙役將曾榜夫婦帶到公堂,伴隨著驚堂木的震耳聲響,他對曾榜的妻子厲聲質問道“你為何狠心殺害公公?現在還不速速招供實情!”此言一出,曾榜如遭雷擊,眼前一黑,難以置信地辯解道“大人,這一定是誤會了,我妻子怎會殺害公公?”
曾榜的妻子並未表現出驚慌失措,她冷靜地承認了對公公的仇恨,並闡述了背後的緣由。她痛訴道,儘管公公不曾對她做出逾矩行為,但他為人不正,身為當地赫赫有名的箍桶匠,雖賺得盆滿缽滿,卻將所得悉數用於供養情人。公公甚至將情人公然帶回家中,對家庭事務毫不關心,以至於家中經濟拮據,連孫子的溫飽都成了問題。
不久前,曾榜的大兒子染病,因貧困無錢延醫,不幸病故。而公公卻在外麵沉迷享樂長達一個月之久,將所掙之錢揮霍殆儘。倘若公公稍有良知,稍微顧及一下家庭,大兒子的生命或許就能挽回。如今小兒子也身患重病,夫妻倆拚儘全力辛勤勞作籌集醫藥費,而公公依舊隻顧自我放縱,不顧孫兒生死。這一係列冷漠無情的行為,讓她忍無可忍,終於走向了極端。
那天午後,曾榜的妻子在田間勞作間隙,匆匆趕回家中為生病的小兒子喂藥。踏入家門的那一刻,她驚愕地發現公公曾大元竟被塞進了那個繭形桶中。積怨已久的怒火瞬時湧上心頭,她一咬牙,憤然將桶蓋合上。待到黃昏時分,夫妻倆從田裡歸來,卻赫然發現曾大元已窒息死在了那封閉的木桶內。而曾榜對此毫不知情,還在焦急地四處尋找父親的下落。
曾榜之妻坦誠自己正是殺害公公曾大元的凶手,她困惑地詢問鮑知州是如何識破她的。鮑知州揭示,那繭形桶蓋子上有一個被堵住的小孔,上麵殘留的油漆痕跡與她掉落的發簪上脫落的油漆成分完全一致,這成為了鐵證。通過對曾榜的詢問,鮑知州確定了那天下午其妻曾獨自回家,因此大膽斷定她就是殺人凶手——她先是蓋上了木桶蓋子,又用發簪堵住了小孔,最終造成了公公曾大元窒息死亡的悲劇。
鮑知州接著追問曾榜的妻子,公公私通的對象究竟是何人。她直言不諱地揭露,那女人便是曾貴的遠房表姐黎三娘。鮑知州聞言,一切豁然開朗,立即下令派人緝拿黎三娘。此時黎三娘已悄然離開了曾家莊,逃至了江灣子村。衙役們馬不停蹄地趕往江灣子村,迅速找到了黎三娘並將她逮捕歸案。
黎三娘被捕後,鮑知州對其進行了一番嚴密的審訊。在鮑知州犀利的目光下,黎三娘最終道出了這起案件背後的曲折故事。
自她丈夫去世後,黎三娘投靠到了曾家莊,寄宿在富有的表弟曾貴家。然而,曾貴是個十足的守財奴,連每日三餐都要黎三娘自掏腰包。為生活所迫,黎三娘無奈之下,選擇了與曾大元保持情人關係。曾大元憑借一手好手藝,賺取的銀兩大部分都花在了黎三元身上。然而,曾大元遇害後,黎三娘失去了經濟來源,被曾貴無情地逐出家門。
無處可去的黎三娘輾轉來到江灣子村投奔胞妹。在村口,她遇到了正在樹下歇腳的張小七。張小七認出了黎三娘,因曾在曾貴家門口擺攤箍桶時,幫黎三娘修繕過一個木盆,兩人因此相識。黎三娘見張小七主動上前搭訕,便趁機詢問他是否殺害了曾大元。張小七覬覦黎三娘的美貌,為了炫耀自己的勇氣與膽識,居然一口承認自己是殺害曾大元的凶手。
黎三娘聽罷勃然大怒,趁著張小七得意忘形之際,不動聲色地靠近他。她從張小七身後環抱住他,另一隻手則悄然摸向他擔子上的斧頭。沉浸在幻想中的張小七誤以為黎三娘對自己有好感,剛想轉過身來,卻被黎三娘趁其不備,用斧頭狠狠砸向他的後腦勺。張小七就這樣倒在了大樹腳下,而他肩上的擔子依然穩穩地擱在原地,未曾倒翻。這也正是鮑知州判斷張小七被熟人所殺的有力證據。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夜色中,曾家莊的謎團似乎被一層厚重的霧氣籠罩。直到鮑知州的出現,這樁離奇案件才漸漸撥雲見日。
原本,黎三娘在丈夫離世後,無依無靠地投奔了表弟曾貴。可曾貴為人吝嗇,黎三娘為了生計,不得不委身於曾大元,成了他的情人。曾大元對她寵愛有加,金錢財物毫不吝惜,卻也因此導致家中的孫子因缺錢治療而夭折,兒媳對他心生怨恨。
而後,年輕的箍桶匠張小七來到了曾家莊。曾大元覺得自己的飯碗被搶,便與張小七打賭,讓他製作一個繭形桶。張小七巧妙地完成了任務,卻沒想到曾大元故意壓低價格,惡意刁難。憤怒之下,兩人大打出手,曾大元頭部撞到柱子,昏厥過去。張小七憤怒之下,將他丟進了自己親手製作的繭形桶裡。這一幕,恰巧被鄰居曾五目睹。
就在這時,曾大元的兒媳回家給孩子喂藥,見到公公躺在繭形桶中,心中一動,便蓋上桶蓋,用發簪堵住了出氣孔,將曾大元活活悶死在桶內。
曾大元死後,黎三娘被曾貴家驅逐,她隻好前往江灣子村投奔妹妹。然而,在村口,她竟遇到了張小七。張小七酒後失言,吹噓自己殺了曾大元。黎三娘心中一緊,順手拿起張小七的斧頭,將他砍死。江灣子村的村民們大多不認識黎三娘,因此,她的罪行並未被察覺。
直到鮑知州的出現,他憑借敏銳的洞察力和縝密的推理,終於揭開了這樁奇案的真相。黎三娘、曾大元的兒媳,以及那個看似無辜的箍桶匠張小七,三人的命運因為一樁樁恩怨糾葛而緊密相連,最終走向了悲劇的終結。
曾家莊的連環奇案終於迎來了真相大白的一刻。鮑知州憑借過人的智慧,終於將這樁撲朔迷離的案件梳理得一清二楚。
按照《大清律例·刑律》的規定,曾榜之妻因殺害公公,黎三娘因殺死張小七,兩人本應按律處以斬首之刑。然而,當案卷上報至上級官員時,上司卻認為量刑過重。雖然兩人確實殺了人,但都是在情急之下衝動行事,且她們本身也都是受害者。於是,上司決定從輕處罰,免去她們的死刑,改判為杖責,並判處徒刑五年。
曾貴,這個嫌貧愛富的人,因為驅趕表姐黎三娘而間接導致了這場悲劇的發生,被處以訓誡之罰。而曾五,那個在關鍵時刻見死不救的鄰居,則被判處二十大板的杖責,以儆效尤。
這樁案子曲折離奇,充滿了意想不到的轉折。如果不是鮑知州獨具慧眼,識破了其中的奸詐,如果不是曾五在不經意間露出了馬腳,這樁案子恐怕將永遠成為一樁難以破解的謎案。
曾大元、張小七、曾貴、曾五、黎三娘等人,他們在這場案件中都不自覺地扮演了推動案情發展的角色,使得整個案子愈發撲朔迷離。而鮑知州,則像是一位英勇的偵探,一步步揭開了真相的麵紗,讓這樁奇案終於得以水落石出。
喜歡古今中外奇案錄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古今中外奇案錄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