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在那個民國動蕩的年代,咱們故事裡的小縣城裡,住著一對張劉夫婦,男的姓張,女的姓劉,這搭配有點像“豆漿油條”,本該是平淡生活裡的一對兒和諧搭檔。可誰知,就在夏至前後,這倆人竟雙雙離奇橫死,上演了一出民國版“裸死謎案”。
老張啊,被人發現赤條條地倒在街頭,就像個被晾在陽光下的鹹魚,毫無生氣。再看那劉氏夫人,更是詭異,一絲不掛地躺在自家臥室的床上,腹部各插著一把銳器,仿佛是被什麼神秘儀式獻祭了一般。你說這倆人平時溫良恭儉讓,跟鄰裡街坊關係處得那叫一個融洽,沒聽說跟誰結過梁子,咋就落得這般淒慘下場?
這案子把當時的警察叔叔們整得一頭霧水,愣是找不到半點頭緒。屍體收了,現場封了,案子也隻好掛起來,成了縣公安局的一塊心病。轉眼一年過去了,新來的徐知事是個愛較真兒的主兒,一聽說這樁懸案,頓時來了精神,拍胸脯保證要把這事兒查它個水落石出。
重查此案,徐知事先是找那些當年的老偵查員們喝了個茶,套套近乎,順帶撈點線索。一圈聊下來,沒撈到啥實質內容,他一咬牙“開棺驗屍!”——這魄力,堪比包拯斷案。雖說時隔一年,兩具屍體已然腐敗得隻剩骨頭架子,可那致命的腹部傷口還是一目了然,乾淨利落,沒有掙紮痕跡。這就說明,死者生前沒經曆過搏鬥,死得相當“配合”。
家裡銀錢分文未動,更排除了謀財害命的可能性。徐知事心裡盤算“這凶手不僅熟悉兩位死者,估計還跟他們關係親密,下手毫不手軟,又從容離去,怕是村裡人乾的。”想到這兒,他把目光鎖定在了張家的鄰居陳某身上。
陳某一見知事大人親自上門,受寵若驚。他倒豆子般竹筒倒豆子,全抖了出來“哎呀,知事大人呐,您有所不知,我家跟張家那可是鐵瓷!他們兩口子,甭提多熱心腸了,我家遭難的時候,全靠他們搭把手才挺過來。他們是我陳某的大恩人呐,我哪能害他們呢?”
徐知事聽著,眉頭皺得能夾死蚊子。這陳某雖說得情真意切,可越是這樣,他心裡的疑雲越濃凶手既然熟悉張劉夫婦,又與他們交好,為何下此毒手?這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秘密?看來,這起“裸死謎案”遠比想象中複雜,徐知事暗自握拳不挖出真相,誓不罷休!
當徐知事不動聲色地探問張劉夫婦感情狀況時,陳某拍著胸脯打包票“那倆人感情好得跟蜜裡調油似的,比鴛鴦還恩愛,出問題?不存在的!”哪曉得,正是這句信誓旦旦的保證,日後竟成了陳某掉進陷阱的導火索。
徐知事這人,天生一副福爾摩斯體質,跟陳某聊完,總覺得這家夥跟張家的關係不簡單,非同尋常。他腦筋一轉,計上心頭,準備來個“釣魚執法”。他知道鄉下常有換物的習俗,比如舊衣服換瓷器啥的,於是安排手下去村裡演一出“流動商販”的戲碼。
果不其然,這戲碼還真引出了“大魚”。張某家隔壁,走出來一位婦女,手裡捏著把剪刀,說是刃口太鋒利,怕傷著家裡的娃娃,想換倆瓷器。徐知事的手下順水推舟,接過剪刀,帶回縣衙交差。
徐知事接過剪刀,仔細端詳,這一看,好家夥,跟檔案裡記載的凶器如出一轍,簡直像雙胞胎!原來,這起懸案的真凶,竟然是住在受害者隔壁的鄰居!真是應了那句老話,“最危險的地方往往最安全”。凶手近在咫尺,卻無人察覺,這劇情反轉,連編劇都不敢這麼寫!
確認了凶手身份,接下來的事就好辦多了。徐知事召集人馬,磨刀霍霍向豬羊,不對,是向嫌疑人。一場驚心動魄的抓捕行動即將上演,陳某這隻披著羊皮的狼,還能逃得出徐知事的五指山嗎?
徐知事一招“請君入甕”,以嫌疑人的身份把陳某“請”進了衙門。與此同時,他又派了個心腹去陳某家報信,一臉嚴肅地對其妻說“你家陳某已招供,是你殺了隔壁的張劉夫婦。”這話猶如晴天霹靂,陳某妻瞬間石化,忙不迭地撇清“啊?不不不,是他陳某乾的,我根本不知情啊!”瞧瞧,這反應速度,比閃電還快,演技堪比奧斯卡影後。
徐知事這招“空城計”奏效,陳某夫妻二人被拉到公堂上當麵對質。這下,倆人才恍然大悟,原來徐知事這是詐他們呢,壓根兒沒十足證據,純粹是心理戰術。可這會兒,陳某心裡的小九九已經被詐得七零八落,再也捂不住了,隻好坦白從寬,把一樁樁、一件件的隱情全抖了出來。
原來,這陳某頭頂綠得跟草原似的,張某竟和自家媳婦暗度陳倉。陳某這暴脾氣哪受得了這委屈,一氣之下,也跟張某媳婦滾了床單,以牙還牙。哪知東窗事發,陳某一時衝動,手起刀落,誤殺了張某媳婦。這下可好,人命關天,陳某嚇得魂飛魄散,揣著凶器,打算回家卷點金銀細軟跑路。
哪料到,回家路上,陳某撞見自家媳婦正和張某上演“金屋藏嬌”。這下陳某徹底炸了毛,怒火攻心,揮舞著那把“奪命剪刀”,三下五除二,就把張某送上了西天。陳某妻見狀,慌忙出謀劃策,兩人連夜將兩具屍體偷偷運到村外掩埋,然後若無其事地繼續過日子。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這陳某,還真是個狠角色,殺人如麻,還麵不改色。隻可惜,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再怎麼裝模作樣,也逃不過徐知事的火眼金睛。這下,陳某的“幸福生活”算是走到頭了,等待他的將是法律的嚴懲。這出民國版“隔壁老王複仇記”,真是讓人看得驚心動魄,又啼笑皆非。
陳某,這位“綠帽俠”兼“剪刀殺手”,終究沒能逃過法律的製裁,一紙判決書下來,死刑,沒商量!而張某那位“紅杏出牆”的妻子,雖然沒落到陳某那種“腦袋搬家”的下場,但也好不到哪兒去,包庇罪名成立,被判五年有期徒刑,也算是為自己的“出軌大業”付出了代價。
這一出民國版“隔壁老王複仇記”,以陳某的身首異處、張某妻的鐵窗生涯收場,也算是印證了那句老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看來,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無論是平民百姓還是達官貴人,隻要是觸犯了法律,做了傷天害理的事,早晚都得為自己的行為買單。
至於陳某和張某妻,一個是“情場失意,殺人泄憤”,一個是“紅杏出牆,包庇殺人”,一個搭上了卿卿性命,一個賠上了自由之身,這代價不可謂不大。說到底,都是“欲望”惹的禍。陳某因嫉妒生恨,一怒之下鑄成大錯;張某妻禁不住誘惑,背叛家庭,助紂為虐。這教訓告訴我們做人啊,還是要管住自己的欲望,否則,一不小心,就可能跌入萬丈深淵,再也爬不起來。
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彆讓“欲望”這條毒蛇,吞噬了我們的理智和良知。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人生的舞台上,演繹出屬於自己的精彩,而不是淪為他人眼中的笑柄或悲劇。
喜歡古今中外奇案錄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古今中外奇案錄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