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郭嘉這話,真是一點毛病都沒有,
按照他們對波調的了解,既然對方是一個合格的君主,就算是為了自己的名聲考慮,應該也不會做出狗急跳牆的事,
而就算退一萬步,假設那波調真就是有那魚死網破的想法,讓荀諶出使,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畢竟這種情況,李憂又不會真的蠢到讓荀諶去摩陀羅城裡去和波調商談,肯定是讓波調也列軍出陣,要麼便在兩軍陣前相商,要麼便找其他能夠保全荀諶的法子,
總而言之,是絕對不可能在這種時候將自己人置於險地就是了,
所以,
正如郭嘉所說,李憂之所以想讓劉禪去執行這個任務,並不是因為荀諶沒有辦法完成,而是想讓劉禪趁著這個機會,繼續將軍功收入囊中,從而奠定他在這次征伐貴霜過程中的重要性!
其實講道理,
李憂自己都不是什麼喜好名利的主兒,而徒弟隨師父,劉禪本人也不是好大喜功的性格,按理來說,這種事,李憂是不可能還要去和荀諶爭一爭功勞的,他所謀劃的,是更在大戰之後的格局!
現在的形勢已經極為明朗,不管波調是想要繼續負隅頑抗,還是想要談判投降,貴霜都不可能再脫離大漢的掌控,一旦塵埃落定,接下來大漢要麵臨的問題,就是貴霜的治理,以及自身的內部問題,
如何治理貴霜,這一點並不能當即決定,想要提前謀劃也困難重重,畢竟不管怎麼說,能打下貴霜,絕對繞不開曹操一行人的功勞,且不提典韋、樂進這等在戰場上衝鋒陷陣的猛將,光是許昌城中統領全局的荀彧,本質上,還是人家老曹家的謀臣!
因此,
貴霜如何治理,一定是需要這曹劉兩方不斷協商的,因此,李憂直接眼光放在了更遠的地方,
就是那漢天子的位置!
誠然,
現在的曹操或許已經對那個位置萌生退意,但不管是他麾下的將軍、謀士,還是他曹操的那些兒子,都對曹操給予了極大的期許,如果這時候直接將天子的位子拱手相讓,無疑是寒了自己麾下人的心,
因此,曹劉最後一爭,必然是無法避免之事,這一點,李憂等人早已達成了共識,而這,就是他要為劉禪爭功的唯一原因!
李憂要的就是,日後但凡有人提到漢貴之戰,可以繞開曹昂、曹丕,但絕對繞不開劉禪!
或許曹操和劉備二人作為君主都各有其魅力,但子嗣對於統治的穩定性,無疑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如果是劉備統治,他下一任繼承人無疑是劉禪,不會有彆的人選,而若是曹操統治,他的繼承人無疑是曹昂,當然了,或許也有曹丕、曹植的可能性,但不管是誰,和劉禪比起來,起碼在名聲這方麵,絕對是大大的不如,
細數下來,
劉禪在征伐貴霜的過程中,已經將自己的名聲打的極為響亮,
開伯爾山口築建要塞,喀布爾城後築建新城,率大軍穿沙漠強征明那加拉,令副王塔闊爾獻城投降,在東南戰場打出太平道的旗號,招納當地百姓組成義軍,擴大實力,甚至暗中將辛格也收為己用,
隨後,
抗衡喬杜裡十萬大軍,正麵將其擊潰,並在帕蒂爾和喬杜裡聯合入侵東南戰場之時,提前選擇棄城而出,和喬杜裡打起了遊擊,
這一打,就打出了一個必然要被記於兵書之上的經典戰役,不但以少勝多,更是一鼓作氣生擒喬杜裡,
就連最後帕蒂爾的投降,也和這位脫不開關係,如果最後波調的投降也歸功於他,劉禪的名聲必然會來到一個空前未有的高度!
這才是李憂處心積慮謀劃這許多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