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榮曦慢慢起身,麵帶微笑地從後麵走出了大殿,口中還發出一陣爽朗的笑聲:【哈哈哈……不過,這倒也不能怪李劍將軍,若是換成旁人,恐怕也未必會相信啊!今日之事至此便已足夠,我還是去逍遙快活一番吧!】
說罷,她步履輕快地離去,仿佛對世間一切都毫不在意。
李劍則若有所思地點點頭:今日歸家定要與妻細說此事!確是我過於猜忌了!
他的目光堅定而釋然,似乎已經放下了心中的包袱。
大聰明與悠月靜靜地凝視著殿外灑下的金色陽光,默契十足。時光悄然流轉,此刻正是時候。大聰明輕聲開口道:“今日早朝就此結束,諸位無事便可自行離去了。”話音剛落,百官們紛紛起身,緩緩退出大殿,各自回歸本位,繼續忙碌自己的事務。
在這個年代,沒有手機,南榮曦每天的娛樂活動就是吃瓜和做美食,還有欣賞美男子,這次,她準備開發一個新的娛樂活動——小說。
為此,南榮曦精心構思了一個全麵而詳儘的推廣計劃。
南榮曦深知,想要讓這種全新的文學體裁得到大眾的認可與喜愛,積極有效地宣傳及推廣手段必不可少。因此,她下定決心要策劃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將自己的作品推薦給更多的讀者。
大聰明和悠月接到傳召後匆匆趕到南榮曦的書房。
“大聰明、悠月,朕有一項重大決策,需交由你們二人執行。當今社會急需一場文化變革,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大力推廣小說!”南榮曦一臉嚴肅地說。
大聰明和悠月聞言,立即抱拳齊聲應道:“皇上聖明,此計甚好,微臣等定當謹遵聖意!”
南榮曦微微頷首,緩聲道:“首先需得開設宮廷文學沙龍。此沙龍應定期舉行,每期皆邀朝堂中文人及民間才子入內,於皇宮中共論小說之藝。彼時,眾人可暢所欲言,各陳其創作心得與閱讀感悟。”
大聰明與悠月侍立一側,恭謹地將南榮曦所言一一記錄下來。
“其次,欲令更眾佳作廣為人知,當設一專門之出版機構,名曰‘文光閣’。此閣須廣征民間之良作,俾使更多人有緣得窺高質之小說。且文光閣亦將定時刊發小說評論和推薦,引導百姓閱讀、領悟小說之樂趣。”
南榮曦繼續闡述著他的構想。
大聰明點了點頭:“稟皇上,如此一來,小說定能在大擺盛行起來!”
悠月則附和道:“皇上如此重視,小說將風靡大擺!”
“此外,還特彆設立了一項極具意義的文學獎——南榮文學獎,旨在表彰那些創作出卓越非凡小說的優秀作者。此獎項的設立,不僅僅提升了小說家們的社會地位,更為重要的是,它如同一股澎湃的激流,激發起無數人內心潛藏已久的創作激情。許多昔日名不見經傳的文人墨客,如今終於有機會憑借自身才華脫穎而出、展露鋒芒。”
南榮曦越說越是興奮,對自己精心構思的計劃充滿信心和期待!
係統:【曦子啊,既然你說得如此頭頭是道,那何不以身作則呢?親自執筆寫下一部精彩絕倫的小說,必定會產生更好的示範效應哦!】
南榮曦自信滿滿地回應道:【統子啊,你可知道,在現今這個時代,隻要我一動筆撰寫小說,那必然會引起軒然大波,絕對能夠火爆文壇!】
大聰明趁機進言道:“皇上英明神武,文韜武略樣樣精通,若由文光閣率先印發皇上您的大作,必能引領潮流,成為世人傳頌之經典。”
悠月心中不禁湧起一股深深的敬意和欽佩之情。她暗自感歎道:“果然不愧是我一直敬仰有加的偶像皇上啊!如此才華橫溢,實在是世間罕見!”
南榮曦微微頷首,表示對他們意見的認可。他目光堅定地說道:“既然如此,那朕決定親自執筆撰寫一部小說。剛才所交代之事,諸位需儘快辦妥,不得有誤。往後若有佳作呈上,務必呈交於朕過目。”說罷,他嘴角微揚,流露出自信與期待。
二人齊聲應道:“遵命!”隨後轉身離去,謹遵聖諭開始著手相關事宜。
南榮曦坐在禦書房中,窗外繁花似錦的禦花園仿佛與她無關,她的心神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創作中。她手持毛筆,在紙上飛快地書寫,筆尖跳動著激情與靈感。
這部小說的構思,其實在她心中早已醞釀成熟。
不同於常人的創作,這部小說的靈感來源於她穿越前的記憶,那些曾經閱讀過的經典情節在她腦海中熠熠生輝。現在,她要將這些記憶深處的經典情節,一點一滴地呈現在紙上。
她的筆下,流淌出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他們或英勇善戰,或柔情似水,或狡黠機智。這些人物仿佛從她的記憶中躍然而出,成為了她筆下的主角。
她精心描繪著他們的外貌、性格和情感,讓讀者能夠真實地感受到他們的存在。
同時,南榮曦還將那些經典的情節巧妙地融入小說中。
她以細膩的筆觸描繪出扣人心弦的場景,讓讀者仿佛置身於小說的世界中。無論是驚心動魄的宅鬥,還是溫馨感人的愛情故事,都讓讀者為之動容。
時間在不知不覺中流逝,南榮曦卻渾然不覺。她完全沉浸在創作的世界中,享受著將記憶中的經典情節呈現出來的過程。
她的心中充滿了成就感,因為她知道,這部小說將會成為一部獨一無二的佳作,能夠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到她曾經的記憶與情感。
曆時一個月,當最後一筆落下時,南榮曦輕輕地放下毛筆,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她知道,她已經成功地將那些經典情節呈現在了小說中,也為讀者帶來了一次難忘的閱讀體驗。
隻見南榮曦緩緩手筆,將寫好的整本小說合上,封麵上寫著“石頭記”三個大字。
這裡引用曹雪芹的《紅樓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