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因執著而生的因果報應及業力,如影隨形,揮之不去。
生,步入新一輪生命周期,似鳳凰涅盤,浴火重生。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老死,生命的儘頭,如夕陽西下,漸入黑暗。
十二因緣中,生命的開始,便是這個樣子。一刹那之間在父母麵前,看到現前欲境,就生起一念愛心,為受生的種子,納於父精母血之中,而為胞胎。愛是貪愛,六根既然領受六塵,對於所接之境,妄生思量分彆,對於稱意的就歡喜,便生貪愛之心,不稱意的就生煩惱厭惡之心。
行,因為無明而做出善或惡的行為。
行是業行,因為有了無明迷惑妄心,所以於諸法本來無我妄執有我,本來無法可得,妄執有法。
因有我法二執,就起惑造業,就有了業行。
識,因為過去的行為累積了一定的因果,從而投生於今世,成為新的生命。
一刹那之間在父母麵前,看到現前欲境,就生起一念愛心,為受生的種子,納於父精母血之中,而為胞胎。
名色,指由精神要素與物質要素和合而形成的身心。指心法與父精母血的色法,和合成為我們的身心。
六入。人在胚胎發育時,產生眼、耳、鼻、舌、身、意的感知能力。能為六塵所入,所以叫做“六入”。
比如眼能看見顏色,便入於色塵,其他諸根,道理亦然。
七觸。胚胎出母體後,與外界接觸,通過六入的作用而產生一種觸覺,這便是觸。觸是根、境、識三者和合,而起的單純知覺作用。
“境”就是外在的環境,環境的好壞,會通過六根傳遞給精神,對人造成非常大的影響。
所以,才有“孟母三遷”,“近朱者赤”的說法,“名山久住道心生”,如果能常親近賢德之人,受真理嘉言的熏陶,必然能提升心性層次,做良善之人。
“觸”是十二因緣中相當重要的一環,需要重點把握。
七受。受,是一種對“觸”的精神領受,對外境苦樂等感覺的體驗。比如我們同時嘗到酸甜苦辣,便會同時接受這四種味道,而且層次分明,十分清楚。
受是對所處之境的消化與領受,將外在化為內心感受的過程。
八愛。愛,指的是一種貪愛,是由於感受到苦樂而產生出的愛憎等情緒。
《增支部》經典說:“愛可生愛,亦可生憎;憎能生愛,亦能生憎。”佛法觀念中,愛與憎是一體的兩麵,互相作用。
貪愛和厭惡之心,是眾生六道輪回的生死根源,也是佛法修持的關鍵。隻有去除這種欲念,才能“一刀斬斷煩惱因,雙腳踢開業障苦”,擺脫輪回。
九取,當你對事物產生愛欲,便想把它拿過來,這便是“取”。
取是一種執著,是一種貪,因此會產生種種惡業,造成身心的種種煩惱。取和愛、無明都是煩惱的迷惑因,如果能夠斷除,則可免受生死之苦。
十有。有,就是將取得的東西為自己所有的意念與行為,會構成潛在的業力。這些業力所招感的果報,是相續而生,不會亡失的,所以稱為“有”。
愛、取、有三支是於現在世造作的未來三支苦的因。
十一生。生,是指根據愛、取、有三支苦因,依因感果,在未來世又托胎投生。
十二老死。有生就有老和死。隨著生命的流逝,生理機能逐漸衰退,便是“老”,最後呼吸停止,諸蘊離散,身壞命終,則是“死”。
不過,老死並非有情的全部滅亡,老死的是色身,業識卻與無明和行,重複另一輪的生命流轉。
現在世的愛、取、有三支苦因,會感招未來世的生、老、病、死苦果。
古人有一首偈語:“過去二支因,現在五支果,現在三支因,未來二支果。”生動揭示了三世輪回,因果報應的必然規律。
十二因緣是一個扣一個的連環,互相作用的連鎖,叫作“順生門”。而想要“跳出紅塵外,不在三界裡”,就要從斬斷“無明”開始。無明既滅,其他因果皆無,煩惱便會徹底滅除,也免受生死輪回之苦,這就叫“還滅門”。
修持佛教的十二因緣,就是滅無明之念,求解脫之法,解脫之後,便可得涅盤,成佛之道儘在其中。
紅娘姐姐覺得佛法太深奧了。
在繁華喧囂的都市中,人們常常迷失自我,追逐著所謂的成功與名利。但當疲憊不堪時,才發現內心真正渴望的,不過是一份簡單而純粹的快樂。此時,不如放下包袱,踏上歸途,去感受大自然的懷抱,聆聽鳥兒的歌聲,呼吸清新的空氣。
也無風雨也無晴,這是一種境界。不為外界的乾擾所動,保持內心的平靜與淡定。無論是陽光明媚還是陰霾密布,都能以平和的心態麵對,不悲不喜,不驕不躁。這種心境,讓我們在紛繁複雜的世界中找到方向,活出真實的自己。,關於世界的由來,佛陀提出了緣起論,而在人生過程的形成和變化的具體問題上,佛陀在緣起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十二因緣。
喜歡紅娘啼笑因緣緣(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