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見仁懷熹一時陷入回憶之中,王春峰心中縱然有千萬分的疑惑,卻也並未再主動出聲乾擾對方,而是靜坐廳中,淺品香茗,坐等對方下文。
過了一會兒,對方才緩緩搖頭,輕歎一聲道“哎~此事說來,也是因我周國皇帝陛下與眾位臣工過於謹慎,才致使我大軍錯失良機,導致如今這萬劫不複的境地。
當初,在下率領部隊與海濱國軍隊初戰之始,便覺的海濱國部隊也並未如同傳聞中那般驍勇善戰,無可匹敵,反而是有些士氣低落,萎靡不振。數戰之後,在下對此更是確信無疑,原本在下還以為名震天下的鎮海王也不過如此。隻不過當後續細作傳回消息,聲稱海濱國軍隊的實際統帥是薛鎮滿,而王爺卻是並未親臨前線後,在下才總算明白海濱國部隊為何如此不堪一擊。
其後,在下又通過北洲密探得知,王爺你同樣不在北洲境內,而是領兵出海去了。在下深知此良機千載難逢,稍縱即逝。便立刻飛鴿傳書於皇帝陛下,請求調動所有前線之兵,大舉進攻海濱國防線,暫且放棄進攻車國事宜,而是選擇一舉殲滅海濱國軍隊,進而順勢拿下西城巷,然後再聯合我國鎮西關之兵和邊緣國內殘存的北國之兵,一舉收複北洲,從此大事可期矣。
然而,王爺威名赫赫,奇謀巧計更是名揚四海,陛下與朝中群臣商議後,卻是一致認為此乃王爺設下的誘敵之計,意在誘使我軍傾巢而出,從而一舉殲之。更何況我國皇帝陛下定下的主要戰略目標乃是先圖車國,再抗海濱。因此,皇帝給在下的回信中也表明了朝廷的立場。大軍當以攻占車國為主要戰略目標,對海濱國軍隊隻需暫時壓製,讓其無法馳援車國即可,同時也免得落入王爺埋伏之中。在下雖曉錯失良機,卻也不敢貿然行事,畢竟王爺之謀有時候實在出人意料,在下也不敢百分百確認掌握的情報就一定是對的,再加上在下身為臣子,皇命難違,故而未能及時率眾出擊。如今來看,若當初皇帝陛下采納了在下的建議,想來此時的車國已入我手,就連收複北洲亦指日可待。哎~可惜,可歎呐”!
王春峰聽後,卻是依然心存疑慮,繼續問道“仁兄你何以如此自信呢?即便我軍在車國境內的部隊全部潰敗,可北洲仍有我軍百萬雄師駐守,西城巷更是駐紮著精兵五十萬,你又怎能確信,必定能夠攻而克之呢”?
對方此時倒也坦誠的很,依然搖頭歎氣道“王爺你恐怕到現在還沒有徹底搞明白海濱國部隊當初的具體情況。因為當時王爺你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那就是輕易任用薛鎮滿為前線統帥。毫不誇張的說,王爺此舉對於當時的戰局和海濱國部隊來說,簡直就是災難,甚至能夠影響到戰役全局的成敗”。
聽對方點明後,王春峰自然也不傻,想了想之後就隱隱明白他話中的意思了,繼續問道“仁兄你的意思是說,因為薛鎮滿是當初叛亂的降將嗎”?
仁懷熹卻也並不遲疑,點點頭道“正所謂兵法有雲,攻城為下,攻心為上。由此也可見軍心士氣對於部隊的重要性。而薛鎮滿作為西洲降將,竟然能夠一躍而起,直接獲得如此大的權利,哪怕大家迫於王爺你的威信,嘴上不說,可心中的不滿情緒卻是人人都有的。而將帥不合卻是軍中的大忌,統帥跟各級將領之間矛盾重重,又如何能夠做到令行禁止呢?毫不誇張的說,如此倒行逆施之舉實屬必敗之道,而王爺有上天庇佑,在下卻是輸的無話可說。
更何況,那薛鎮滿乃是海濱國西洲叛亂的主要策劃者,其惡行早已深入人心,眾人對其怨言載道。想當初王爺親率大軍平定叛亂,進攻西洲城一役,在下亦有所耳聞。那一戰的過程雖然跌宕起伏,也算得上載入史冊,精彩絕倫的一戰。可據說當時戰場之慘烈,同樣令人觸目驚心,在下事後聽人提起,據說當時的戰場上才是真正的屍橫遍野,戰死士兵的屍體堆積如山,都已經漫過了十多米高的城牆,用血流成河,積屍成山來形容當時的西洲城下亦不為過。同樣也正因當時戰場之慘烈,才使得海濱國士兵們對薛鎮滿更是心生抵觸。畢竟,那些曾經在戰場上失去戰友,兄弟的士兵,如今卻要被迫聽從昔日殺害自己手足的仇敵號令,那他們心中的憤恨與落差,可想而知。試問,又有幾個普通士兵能心甘情願的為自己的仇人舍生忘死,奮勇作戰呢?
基於以上這些,所以在下才說王爺當初的決定是致命的失誤。然而,我周國皇帝陛下與朝中眾臣,卻是早已被王爺在北洲的赫赫威名所震懾,對王爺的兵法韜略心生敬畏,甚至產生了一種天生的恐懼心理。他們深知王爺善於出奇製勝,劍走偏鋒,因此在麵對如此良機時,卻也因過度謹慎從而導致勝機付之東流。
而根據在下當時探查到的情報來看,海濱國軍隊要麵臨的可不隻是單純的將帥不合,軍心離散的問題。當時的海濱國軍隊好像還極度缺少禦寒物資吧,想來在那之後王爺親自帶人偷襲花鎮的主要目的,也是為了掠奪物資而來。而正是有此諸多問題,所以在下才有把握一舉擊潰車國境內的海濱國軍隊。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