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本名純芝,後來覺得這名字過於柔弱,不足以體現他堅韌的藝術追求,便改名為璜,字瀕生,仿佛要浴火重生一般。他給自己起了個藝名叫白石,又號蘭亭,借山吟館主者,寄萍老人等,每一個名號都代表著他人生的不同階段和藝術感悟。
大多數人知道齊白石,是因為他畫的蝦栩栩如生,名揚天下。可是卻沒人知道,獨愛他畫牛,總覺得那牛背上馱著的是他一生的辛酸和感悟。
不過齊白石畫牛,一輩子都幾乎是一個路數:垂柳依依,老牛靜默地佇立於樹下,隻留下一個充滿故事的背影。這柳,這牛,仿佛成了他靈魂的象征,也成了他獨特的藝術符號。
陳陽凝視著眼前的這幅柳牛圖,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了,確實是齊白石的真跡,在陳陽的記憶深處,這幅畫第一次在拍賣會上露麵就拍出了570萬元的天價,此後更是身價暴漲,最終突破了千萬大關。
陳陽看著手中的柳牛圖,嘴角不禁泛起一絲笑意,這幅畫在他眼裡實在是一言難儘。如果有人把這畫送給他,他肯定要好好考慮考慮要不要接受這份厚禮。
就這?就這?這玩意兒也能算名畫?柳樹,牛屁股,沒了?這也能賣錢?要是我也去畫兩棵樹,再畫個牛屁股,說不定也能成名作,到時候就叫它《楊柳母牛圖》!
與陳陽的輕視不同,後世一些學者居然對這幅畫的意境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還煞有介事地解讀出了許多深刻的含義。他們聲稱齊白石的這幅《柳牛圖》充滿了玄機,像一個藏著寶藏的迷宮,普通人隻能看到表麵,如同置身於濃霧之中,根本看不清方向,更彆說找到寶藏了。
用更通俗的話來說,就是對著這幅畫,大多數人隻會感覺一頭霧水,完全領會不到所謂的藝術點。他們就像隔著一層毛玻璃看花,朦朦朧朧,似懂非懂,最終隻能無奈地搖搖頭,認為這不過是一幅簡單的牛屁股,沒什麼特彆之處,更談不上什麼藝術價值。
聽到很多專家、大師這麼說,一些人心裡犯嘀咕:“這畫裡到底藏著什麼秘密?難道是我太膚淺了?”
而那些真正懂畫的行家則認為,隻有專業的人士,才會洞穿這幅畫的絕妙之處,看出畫中的點睛之筆和隱藏得一時讓人難以識彆的奧秘之處,懂得這幅畫的真正價值所在。
門外漢走馬觀花,看到的隻是一頭牛的屁股,甚至覺得這屁股畫得都漫不經心,不過是水墨隨意塗抹,毫無章法可言。
第一,這幅畫它貴在細節,以那備受爭議的牛屁股為例,這牛屁股,看似簡單,實則暗藏玄機。雖然齊白石畫的隻是牛屁股,卻比一頭正麵的牛更難塑造!正是沒有神態的刻畫,用水墨來展現牛的形象就更為困難。
“你們看那墨跡,濃淡相宜,粗細有致,可不是隨意塗抹,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布局。”
那牛屁股的紋理,更是細致入微,仿佛能感受到牛皮的質感,牛毛的觸感。沒有正麵的牛,卻比畫一頭正麵的牛更難!因為,它需要畫家對牛的形態有更深刻的理解,才能用寥寥幾筆,勾勒出牛的輪廓,展現出牛的神韻。
價值上千萬的牛屁股!
這是一種化繁為簡的藝術,是一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境界。
齊白石沒有畫牛的眼睛、嘴巴,卻巧妙地用牛屁股的朝向、犄角的位置,暗示了牛的動作和神態,仿佛這牛正悠閒地漫步在柳樹下,又仿佛它在回眸觀望,充滿了靈動和生機。
這留白,這想象空間,才是這幅畫的點睛之筆!這幅畫的藝術性就在於,它能引發觀者的思考,讓人在欣賞畫作的同時,也能感受到畫家想要表達的情感和意境。
所以說這幅柳牛圖,粗中有細,簡單中蘊藏著生動,還能引人遐思,這就是《柳牛圖》的藝術性!
第二點,這幅《柳牛圖》的價值,遠不止畫麵精妙那麼簡單,它更貴在意境,貴在畫家傾注於其中的深厚情感。
可以想象,年邁的齊白石,站在畫布前,思緒仿佛回到了童年——那個無憂無慮,與老牛為伴的時光。那時,他還是個在田間地頭奔跑的孩子,脖子上掛著祖母送的驅邪銅鈴,叮叮當當,清脆悅耳。
手裡拿著長長的牛鞭,輕輕一甩,老牛便慢悠悠地走著,走向山坡,走向那片綠油油的草地。小齊白石躺在柔軟的草地上,望著藍天白雲,聽著鳥語蟲鳴,感受著微風拂麵,那是多麼愜意,多麼自在!這份童年記憶,如此鮮活,如此珍貴,如同烙印般刻在了齊白石的心底。
而畫中的柳樹,更增添了一層離愁彆緒。柳,諧音“留”,在華夏古典文學中,柳枝常被用來表達離彆之情。古人折柳相贈,希望遠行的友人能夠留下,表達了深深的惜彆之意。
齊白石寥寥幾筆勾勒出的柳枝,看似隨意,實則飽含深情。或許,這柳枝寄托著他對故鄉的眷戀,對童年時光的懷念,亦或是對已逝歲月的追憶。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看似簡單的柳枝,卻蘊藏著畫家對家鄉深深的依戀和對過去時光的無限感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