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老,他們這個是不是標識錯了?這上麵也沒有龍、也沒有騎士,為什麼叫這個名字?”一位年輕的專家推了推眼鏡,困惑地看著展品標牌。
“對呀,這不就是康熙年間的外銷瓷麼?”另一位專家附和道,“我在故宮博物院見過類似的,都叫纏枝紋大蓋罐啊。”
“會不會是翻譯問題?”有人小聲嘀咕。
“不可能,這種國際展覽不會犯這種低級錯誤。”
“那就奇怪了,明明是傳統的中式紋飾,怎麼會有這麼個奇怪的名字?”
這時候陳陽、安德森和漢斯走了過來,聽到了大家的議論聲。耿老見狀,趕緊向兩位外國友人介紹:“安德森先生,漢斯先生,我們正在討論這些康熙外銷瓷的命名問題。”
“這些青花瓷器確實精美,”耿老指著那七個高大的蓋罐繼續說道,“它們的真正名字,應該叫做康熙纏枝紋大蓋罐。你看這繁密的裝飾,飽滿的構圖,還有這細膩的筆觸…”
安德森饒有興趣地點了點頭,而漢斯則露出了會心的微笑。
“耿老,這種蓋罐在它們歐洲就叫龍騎士瓶!”陳陽在旁邊微微一笑,聲音不大但足夠在場所有人聽到,“而且這個名字的由來,有著一個非常有趣的曆史故事。”
他停頓了一下,看著大家好奇的目光,繼續說道:“龍騎士瓶的名字由來,是因為在十八世紀初,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一世用他麾下最精銳的一隻600名龍騎兵團,和薩克森選帝侯奧古斯都二世換來了這批珍貴的中國瓷器。”
“什麼?”在場的華夏代表聽完陳陽的話,全都露出了震驚的表情,有人甚至張大了嘴巴。
“天哪,居然是用一個完整的騎兵團換來的?”
“六百名訓練有素的騎兵啊,這在當時得值多少錢?”
“這些瓷器在歐洲人眼中竟然這麼珍貴?”
耿老也驚訝地看著陳陽,眼中閃爍著好奇和讚賞的光芒:“陳陽,這你也知道?”
安德森在一旁連連點頭:“沒錯,這個故事在歐洲收藏界很有名,但華夏人知道的人確實不多,沒想到,陳,你居然知道。”
陳陽背著手微微點點頭,旁邊的漢斯臉上也是吃驚不已,嘴角微微抽搐,顯然沒想到一個華夏人對歐洲曆史如此了解,就聽陳陽跟大家解釋了起來。
“18世紀初,波蘭國王奧古斯特二世,對我們華夏的瓷器的喜愛已經到了癡迷的程度,”陳陽的聲音平穩而充滿磁性,“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患上了瓷器病。”
“據傳聞,他每天都要把玩手中的瓷器,甚至在用餐時也要求使用華夏瓷器,好像隻有這樣才能感受到來自東方的神秘力量。他的這種瘋狂,到1717年達到頂峰。”
說著,陳陽微微一笑,眼中閃過一絲玩味,“那一年,他與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一世做了一筆在當時看來匪夷所思的交易。”
“要知道,600名薩克森龍騎兵可是精銳中的精銳,每一個都是經過嚴格訓練的職業軍人,裝備精良,戰鬥力強悍。”
“然而奧古斯特二世竟然用這樣一支能夠左右戰場勝負的部隊,換了151件康熙青花瓷大蓋罐。”
“這在當時的軍事將領眼中簡直是瘋狂之舉,但對於癡迷瓷器的國王來說,這些來自東方的藝術品比任何軍隊都要珍貴。也因這一曆史事件,這些青花瓷瓶又被世人稱作龍騎兵瓶。”
陳陽伸手指向麵前的七隻青花大蓋罐,手勢優雅而自信,“當初用600名龍騎兵,換了151件康熙青花瓷大蓋罐,其中有幾隻特彆大,高度達到了132厘米,就像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七隻的高度。”
“這些大型蓋罐在當時可謂是工藝的巔峰之作,每一件都需要景德鎮最頂級的工匠花費數月時間精心製作。從胎土的選擇到釉料的調配,從紋飾的繪製到燒製的溫度控製,每一個環節都必須做到完美無缺。”
“因此這幾件又被稱為近衛花瓶,寓意著它們如同國王身邊的近衛軍一般珍貴。”
“後來,為了紀念腓特烈?威廉一世的這個壯舉,”陳陽的語調變得更加莊重,“歐洲的收藏界和藝術史學者們就用龍騎士瓶來命名這一係列的瓷器。這個名字不僅僅是對那次史無前例交易的紀念,更是對東方瓷器藝術價值的最高認可。”
解釋完之後,陳陽回頭看看漢斯,眼神中帶著一絲探詢和挑戰,“漢斯先生,如果我沒有記錯,現在應該保存下來127件吧?”
漢斯聞言,喉結上下滾動了一下,目光不由自主地從陳陽轉向了安德森,又轉回陳陽身上,喉間發出一聲幾乎聽不見的吞咽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