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微微頓了頓,清了清嗓子,用一種充滿磁性的聲音緩緩道來,仿佛一位說書先生在講述著一段塵封的曆史:“隻不過,夫人,您看到的並非宣德青花,而是雍正年間禦窯廠精心仿製的宣德年間的作品。”
“您也知道,雍正皇帝對前朝的藝術,尤其是永樂、宣德時期的青花瓷器,有著一種近乎癡迷的喜愛,所以特彆下令禦窯廠不惜工本,務必做到形神兼備,以滿足他對前朝藝術的追思。”
清雍正青花仿永宣暗刻龍紋碗這是真品
“但這款暗刻龍紋碗,卻並非單純的仿製,而是有著一個更加特殊的來曆和意義——”
“它是雍正皇帝登基之後,特意為他最信任、最疼愛的十三弟怡親王允祥,也就是後來的鐵帽子王爺所專門燒製的。”陳陽的聲音微微提高,帶著一絲神秘的色彩。
“哦?”馮·霍恩海姆夫人聽到這裡,顯然被陳陽這一番話勾起了濃厚的興趣,原本慵懶的姿態也變得端正起來。
她那雙碧藍色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陳陽手中的龍紋碗,想要透過那層薄薄的瓷胎,看穿隱藏在背後的曆史真相,等著陳陽繼續說下去,解開她心中的疑惑。
“允祥王爺,可不僅僅是雍正皇帝最信任的兄弟,更是當時朝廷裡一位著名的藝術鑒賞家、收藏家,對瓷器的研究頗有心得。”陳陽的聲音充滿感染力,將人帶回到了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
“據說,當年雍正皇帝為了表達對這位十三弟的特殊情誼,特意要求禦窯廠在燒製這批瓷器時,加入了一種極為特殊的配方,使得青花的發色,呈現出這種獨特的、介於青藍之間的灰藍色調,象征著兄弟之間那種深沉如水,卻又堅不可摧的情誼。”
“這不僅僅是一件瓷器,更是兄弟情深的見證啊!”陳陽一邊說著,一邊小心翼翼地指著碗心的暗刻龍紋,用一種引導式的口吻說道:“夫人,您再仔細看看這裡,這龍紋與通常的五爪金龍可是有所不同哦!”
“您仔細數數,這龍隻有四爪,而非象征皇權的五爪。這可不是工匠們的疏忽,而是雍正皇帝特許的殊榮,因為怡親王允祥在所有兄弟中排行第四,所以特意燒製四爪龍紋,以示區分,也彰顯了他對十三弟的特殊恩寵。”
馮·霍恩海姆夫人聽到這裡,似乎更加感興趣了。她連忙從助手手中接過一副精致的金絲邊眼鏡,小心翼翼地戴在鼻梁上,湊近了仔細察看那碗心的暗刻龍紋。
片刻之後,她直起身子,臉上露出了驚訝的神色,用一種帶著讚歎的語氣說道:“確實如此!真的是四爪龍紋!這個細節實在是太精妙了,若不是你點破,恐怕我根本無法發現!”
耿老在旁邊聽完陳陽說的這一大段“曆史秘辛”,不由得嘴角的肌肉抽動了一下,心說:“這小子……還真是能胡謅啊!這都能讓他說出花兒來,還兄弟情深,四爪龍紋,虧他想得出來!要是這個意思,我把碗吃嘍!”
陳陽一臉微笑,繼續跟夫人講述:“更感人的是,允祥王爺去世後,這隻碗被他的後人珍藏,一直到了光緒年間。”
他停頓了一下,似乎在回憶什麼珍貴的記憶,“據記載,怡親王府的管家老劉,是個極其忠誠的人,王爺臨終前特意將這隻碗交給了他,囑咐他要將此碗傳給有緣人。”
“就這樣,這隻承載著雍正與允祥王爺兄弟情深的瓷碗,竟然不知道怎麼著,又傳到了另一對相親相愛的兄弟手中。”陳陽微微一笑,“這難道不是天意嗎?”
帕特西亞聽得入了神,雙手合十:“天哪,這真是太神奇了!”她停頓了一下,眼中閃爍著好奇的光芒,“還有這麼巧的事情,那後來呢?”
陳陽小心翼翼地捧起青花龍紋碗,陽光透過窗欞灑在碗壁上,青花紋飾似乎在光影中跳躍著生命的韻律,他的眼中閃著溫暖而深邃的光芒:“光緒年間,在江南的一個小縣城裡,住著寒門出身的張氏兄弟。”
“張文明和張文淵,兄弟倆自幼苦讀,在那個秋高氣爽的日子裡,竟然同時高中舉人。”陳陽的聲音中帶著讚歎,“消息傳來的那一刻,整個張家小院都沸騰了,鄰裡鄉親紛紛前來道賀,都說這是祖墳冒青煙了。”
“按照慣例,兩兄弟都可以進京趕考,去爭那金榜題名的榮耀。”陳陽輕歎一聲,“但現實卻如一盆冷水澆下——張家早年家道中落,家境貧寒,多年來為了供兩個兒子讀書,早已債台高築。”
“彆說兩個人進京的盤纏,就連一個人的費用都要東拚西湊。”
“麵對這個艱難的選擇,”陳陽的聲音變得沉重起來,“兩兄弟的母親——一個已經滿頭白發的慈祥老人,整夜整夜地睡不著覺。她在院子裡踱來踱去,望著滿天繁星,心如刀絞。”
“選哥哥吧,對弟弟不公;選弟弟吧,又對不起長兄。”陳陽搖搖頭,“這位善良的母親,無論是偏向哥哥,還是偏向弟弟,都覺得對另一個孩子不公平。”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最終,她做出了一個看似公正卻又無比痛苦的決定——讓兄弟二人抽簽決定,把選擇權交給命運。”說著,陳陽微微歎了一口氣,似乎為這位母親的無奈而感慨。
“抽簽的那個夜晚,月色如水,張家小院裡點著一盞昏暗的油燈。”陳陽仿佛看到了當時的情景,“母親顫抖著手準備了兩個紙團,一個寫著"京城",一個寫著種田。兩兄弟靜靜地坐在桌前,誰也不說話,氣氛壓抑得讓人喘不過氣。”
“就在這時,發生了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陳陽的語調突然一轉,“兄長張文明趁著母親不注意,偷偷作弊了——他悄悄看了紙團的內容,然後故意選擇了那個寫著"種田"的簽。”
“他要將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完完整整地讓給自己的弟弟!”陳陽的聲音中充滿了敬佩,“這個舉動,連上天都為之動容。”
“離彆那夜,秋風蕭瑟,兄弟二人在那間破舊的茅屋中相對而坐。”陳陽輕撫著碗沿,“月光透過破損的窗紙灑在地上,兩兄弟在這銀輝之下,舉起粗糙的瓦罐,對月盟誓:無論身在何方,都要清廉為官,心係百姓,絕不忘記今夜的兄弟深情!”
“臨行前的那個清晨,母親雙手顫抖著,將這隻青花龍紋碗交給了即將遠行的小兒子張文淵。”陳陽的聲音變得柔和,“她拉著小兒子的手,紅著眼眶說:"孩子,你哥哥為了成全你,故意輸掉了抽簽。”
“這隻碗是咱家傳下來的,你帶著它,日後不可辜負哥哥的一片苦心!”
“聽到這話,張文淵當場就跪下了,抱著母親的腿痛哭流涕。”陳陽停頓了一下,“但木已成舟,為了不辜負哥哥的犧牲,他隻能強忍淚水,踏上了進京的路。”
陳陽小心翼翼地指向碗心那精美的暗刻龍紋,語調變得深情:“您看這精美的紋飾,弟弟張文淵後來經過多年苦讀,終於金榜題名,官至巡撫。”
“但無論走到哪裡,無論官居何位,他都始終將這隻碗帶在身邊,從未離身半步。”
“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他就會獨自一人捧著這隻碗,借著燭光凝視碗中的龍紋。”陳陽的聲音充滿感情,“他常常對身邊的幕僚說:"這碗中的龍紋就像兄長的目光,時時刻刻在監督著我,提醒我要堅守初心,不忘兄弟深情。"”
“更讓人感動的是,”陳陽繼續說道,“遠在家鄉的兄長張文明,雖然沒能進京趕考,但他並沒有因此而怨恨或消沉。相反,他在家鄉辦起了私塾,教書育人,將畢生所學傳授給鄉裡的孩子們。”
“每當收到束修錢財,張文明總是將其中的大半托過往的商賈帶給在京城為官的弟弟。”陳陽的眼中閃爍著感動的淚花,“他在信中寫道:"弟弟,哥哥在家衣食無憂,你在京城開銷巨大,這些銀子你收著,用來保持清廉,絕不可因為缺錢而做出有違良心之事!"”
“就這樣,兄弟二人雖然相隔千裡,但心卻始終連在一起。”陳陽深深地看著手中的碗,“這隻承載著兄弟深情的青花龍紋碗,見證了人世間最珍貴的情感——手足之情。”
“那後麵,這隻碗經曆過怎樣的磨難呢?”帕特西亞好奇地問。
陳陽的聲音低沉了下來,也受到了這隻碗所經曆的苦難的感染:“太平天國戰火紛飛,張家作為當地的殷實人家,自然也未能幸免於難。”
“一日,一隊亂兵衝入張家宅邸,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家中的老仆眼見情勢危急,急中生智,將這隻象征著兄弟情義的青花龍紋碗藏入了廚房的灶膛之中,用灰燼覆蓋,這才瞞天過海,躲過了一劫。”
“然而,這僅僅隻是開始,華夏建國後,那十年動蕩的歲月,更是讓這隻碗的命運跌宕起伏。張家的後人為了保護這件傳家之寶,不得不將它深埋於院中那棵老棗樹下,整整十年,不敢見光。”
陳陽頓了頓,像是回憶起了那段歲月,“每一次的危機,每一次的磨難,都像是烈火淬真金,讓這隻碗的故事更加厚重,更加珍貴,也讓它所承載的兄弟情義,更加熠熠生輝。”
陳陽的語氣變得溫和而充滿希望,“直到去年,一位已經七十多歲高齡的老人,他正是張家的後人,幾經輾轉找到了我,老人顫巍巍地握著我的手,眼中飽含著熱淚,將這隻碗托付給了我,他知道我能夠真正懂得這隻碗的價值。”
“老人告訴我,這隻碗不僅僅是一件精美的瓷器,更是一段關於兄弟情義的動人傳說,他希望這隻碗能夠繼續流傳下去,將中華文化中‘悌’的精神發揚光大,讓更多的人感受到兄弟之間的真摯情感。”陳陽模仿著老人的語氣,充滿感情地說著。
馮·霍恩海姆夫人被陳陽的故事深深打動,她伸出手指,輕輕地撫摸著碗身,感受到曆史的溫度,那些戰火紛飛的歲月,那些埋藏地下的十年,那些兄弟情深的故事,都凝聚在這隻小小的碗中。
她轉過頭,對著身邊的助手,用充滿敬意的語氣吩咐道:“一定要把這個故事完整地記錄下來,一字不漏,這不僅僅是一件藝術品,更是一段曆史,一種文化,一份情感,它太動人了,足以感動世界!”
喜歡重生93:拎著麻袋去撿漏請大家收藏:()重生93:拎著麻袋去撿漏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