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32年,7月6日。
奉天北側,聯合軍分區暨獨立支隊熱遼指揮部。
窗明幾淨、寬敞明亮的指揮室裡,眾多參謀們正在各自工位上忙碌著,處理著前線後方的各項事務。
各地戰報歸集、各方物資調配、敵人情報收集、己方軍政管理……林林總總,事務繁多。
還好,如今獨立支隊的參謀團隊大部分都是老家和總部精心選拔和培養的精乾人才,整個團隊工作能力很強,做事又極為細致,將各項工作做的有條不紊井井有條,極大分擔了張雲、劉長青的工作負擔。
這也讓張雲、劉長青在前線酣戰之時,還可以有閒心關注一些閒事。
這不,兩人正站在一台嶄新的落地扇前,一邊感受著扇葉轉動帶來的風力,一邊細致觀察著這台嶄新的電器。
這是一台剛剛出廠的電風扇。
細膩白皙的鋼皮外殼,質感舒服的旋轉按鈕,結實穩固的黑色底座,還有露出精鐵底色的保護罩。
整個電風扇處處都顯示著精細的生產工藝,且外形設計頗為符合張雲來自後世的工業審美。
劉長青拿著軍分區工業部送來的說明書,一邊看一邊介紹道:
“外殼、扇葉、保護罩均采用了奉天鋼鐵廠最新生產的不鏽鋼,外層則塗抹了奉天第二化工廠生產的防鏽塗漆,旋轉按鈕采用了奉天石油化工廠生產的聚乙烯塑料,底座則采用的是添加防鏽塗漆的生鐵,裡麵電機是奉天電機廠生產的銅製電機。
整個電風扇,全部都是咱們自行生產的原材料及器件,並由新開設的奉天電風扇廠生產。”
這台落地扇,是聯合軍分區下屬民用廠自行生產的第一批電風扇。
由於是試生產,後勤部門自然先將這些電風扇送到了張雲這裡,讓身為司令的張雲驗收並提出一些意見。
不僅僅是這一台,如今整個指揮室裡,兩台吊扇在屋頂轉動,四台嶄新的落地扇則是在四個角落呼呼的扇著風,給略顯炎熱的屋內送來了些許清涼。
“不錯,不錯,不比西門子等國外同類產品差了,甚至在操作質感上還有一些優勢。”
張雲操作擺弄了幾下,試了試產品性能,滿意的點了點頭。
心裡倒也沒感覺到什麼驕傲。
民國期間的中國民族工業,早在20年前就已經可以自行生產電風扇、收音機等設備了。
雖然那些國內工廠宣稱的自行生產,其實最早期不過是全手工打造,後期則是來料加工和組裝。
近乎所有的民國電風扇廠,在生產過程中用到的所有特種鋼鐵、銅絲等關鍵原材料,都需要從洋行購買。
甚至部分工廠就連電機、按鈕等都需要從洋行購買,自己也就打個殼子和扇葉,然後組裝起來,賣個牌子罷了。
但這樣的情況不能怪民族企業家不行,更不能怪他們造假。
國內基礎工業太差,與國外的差距太大,大部分原材料和基礎工業品市場已經被買辦們經營的國外產品壟斷。
民族企業家們,隻能從來料加工等環節入手,先行積累資本,後續才有機會慢慢完善產業鏈。
這也是落後工業國家在和平時期逐步攀登產業鏈的基本套路,很難跳過。
不過,那是和平年代的商業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