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東青已經折翼”,這就是蒙古貴族們對女真各部的看法。他們已經被豢養,下一步就是被漢化,數十年後,能夠說女真話的女真人可能不存在了,聽說皇帝已經派了大量漢人與女真人雜居,而在白山黑水之間的集市上,學不會漢話的女真人用特產換糧食很困難,因為賣貨的根本不說女真話。
皇帝也想這樣對付蒙古麼?聽著詔旨的蒙酋們這般想著。隨後就聽到詔旨中這一句“貴人無所供養也”。這什麼意思呢?
他們打起精神,繼續聽詔旨中說道“何以解之?一者,賜勳位,立旗主。凡聽聲教之部族,超過萬戶的,朝廷一律賜一等公爵銜,賜衣、冠、銅印等如漢官例;超過五萬戶者,賜一等郡王銜,世襲罔替!賜衣、冠、金印如例。另,兀魯思以上者建旗,如漢地之縣,草場劃分一如漢地縣城之邊界。
金帳裡麵低低的嗡了一聲,眾蒙酋麵麵相覷。太出人意料了!俺答汗何等強大,生前欲求一朝廷頒賜的金印不可得。今天皇帝大方很,超過五萬戶就給世襲罔替的王爺做,金印說發就發啊!
然而,兀魯思以上建旗就有些不懂,朝廷這是要主持劃分草場嗎?我們儘管有大致的放牧範圍,但主要還是跟著水草豐美的地方跑啊,朝廷要把我們固定在一個地方,這——能養活牧民麼?
“開市禁,稅率一。自萬曆十二年起,廢互市限製之令。邊牆之內,將開一百七十三榷場為市;邊牆之外,各旗主自行設市,稅率一同。”
還是出人意料!明廷二百年來,一直用互市來限製蒙古的發展,各部都心知肚明。一方麵生產資料的匱乏導致草原各部的經濟、人口一直處於較低水平,同時對物資進行有選擇的禁運還是離間各部的手段——如今皇帝全給廢除了,隻能說是天恩浩蕩。這必然意味著蒙古將告彆物資匱乏了!
其三,易律法,棄藩籬。漢蒙一家,此前卻各居其地;若藩籬打破,何勞汝等掠民北去?萬曆十二年起,蒙漢之民兩地可持旗主、縣官出具的文書任意出入關隘,朕亦不限其往來。
為保障漢蒙商民之利益,朝廷將以《大明律》為主,雜之俺答十三條盟誓規約,並嘉納漢蒙商民之建言,立新法以規範之。
這一條怎麼說呢,各位蒙古大酋覺得此前用土地、金銀引誘漢民來種地,用武力掠奪漢民工匠來做工確實有點累——但是就這麼放開了好像也有些不對勁。但到底不對勁在什麼地方,以人口為最大資源的十六世紀的人,包括在座的部分漢官也是看不出來的。
其四,尊黃教,不易俗。慈聖太後崇佛甚信篤,而蒙民亦俱信黃教。太後與朕慈諭,將在蒙古每旗將設喇嘛一員,給予度牒,皇室予以供養。並發願在八思巴道場五台山建寺,供養有德之大喇嘛。朕亦將在此地立廟,令爾等各部落居一僧以住持。朕或間歲一巡,諸部長於此會同述職焉。
宣旨官讀到此處,終於有蒙酋按捺不住,喀爾喀部虎喇哈赤突然出列,頓首出聲道“天可汗陛下隆恩深重,吾等感愧無地。所列諸條,我願凜遵。然則都是大皇帝將好處與我等,我等有何處能回報皇帝之恩德也?”
7017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