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為什麼會造反?其實這些臣子們熟讀經史,怎麼會不清楚,中國老百姓,但凡能夠有一口飯吃的情況的,是絕對不會造反的,當年重八哥要是再皇覺寺有口飯吃,也不會到湯和那裡討生活了。
所以糧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朱載坖很清楚,暹羅、占城盛產稻米,要是能夠控製此地,將此處的稻米轉運到大明,對於大明的意義十分重要。
而且此處還出產銅料、玉石、黃金等,對於大明來說可以帶來巨額的財富,緬甸的木材也是大明營建水師多必須的,你說中南半島對於大明重要不重要。
所以在朱載坖的心目中,中南半島是必取之的,這次既然已經出兵,就絕不會停止。但是重臣們擔心的是,如當年永樂朝故事一樣,儘管大明將士灑儘鮮血,甚至成國公朱能也在南征時病故,付出這麼大的代價奪取的安南,卻無法為朝廷提供足夠的利益,最終不得不直接放棄安南的郡縣。
朱載坖這個時候問道:“諸位都是精通經史的,你們說說,為什麼大明當初放棄了安南?”
大明放棄交趾的原因,肯定是極為複雜的,最主要的無非是政治、經濟、軍事三個方麵的內容。
臣子們認為,從軍事上來說,大明征服安南以後,並沒有在安南安排大量的駐軍。當時,安南的人口總數約為五百多萬,而朝廷設置在安南的常駐軍隊隻有不足六萬五千人,這個數量顯然是不足以應對安南全境的反抗的,一旦安南出事,朝廷隻能從雲南等地征調軍隊,而雲貴等地原本道路偏僻難行,等援軍到來時,往往情況已經不可收拾,雙方少不了一場惡戰。
而且當時大明在交趾設立的衛所,也大多是交趾當地人,在安南出現變亂的時候,這些衛所不僅不能幫助官軍,反而是投向叛軍,給大明製造麻煩。而成祖時五征沙漠,導致大明的國力大損,到了宣德時必須要休養生息了,所以宣宗不得不放棄交趾。
從政治上來說,大明當時悍然吃掉了安南,對於周邊的國家來說,未免有些吃相太難看了一些,在大明國內也一直有反對之聲。
當然,大家都很清楚,最重要的還是經濟上的原因,大明當時在交趾屯駐重兵,還要經常從雲南等處調發援兵,每年軍費開支浩大,而安南由於戰亂頻仍,朝廷能夠收到的賦稅很少,對於朝廷來說,始終是入不敷出的地方,這就導致交趾對於大明成了雞肋,宣宗經過慎重思考之後,不得已放棄了交趾。
現在臣子們擔心也是這點,大明要動用大軍,征服緬甸,並非什麼難事,但是怎麼長久的占有呢?要是再出現交趾這樣的情況,對於朝廷來說豈不是裡子麵子都沒了?
朝臣們的擔憂不無道理,但是朱載坖認為這次不會重演當年的事情了,首先緬甸和交趾不同,莽應龍本來就是強行將緬甸統一的,緬甸還沒有形成很強烈的國家意識,至少和交趾相比是遠遠不如了,大量的土司盤踞在緬甸各地,朝廷可以利用這些土司之間的矛盾,各個擊破。
而且暹羅、占城是主動請大明駐軍的,不存在反抗問題,大明要采取溫水煮蛙的戰術,慢慢的蠶食,同時以貿易的形式從暹羅、占城交換糧食,大明的貨物在當地還是非常緊俏,對於緬甸,朱載坖的想法是不必立即實行郡縣製,對於緬甸現在的情況,立即實行郡縣製也是不太現實的。
同樣和雲南一樣,采取郡縣和土司相結合的形式,這次平定雲南的叛亂之後,朱載坖就要在雲南實施改土歸流,將雲南的土司變為流官,同時將一些忠誠於大明的土司遷往緬甸,用他們擴大大明控製的土地。而大明先期隻要控製大的城市和沿江沿河的地域就行了。
同時疏浚河道,利用當地豐富的河流,聯通大明和暹羅等地,控製阿瓦河和伊洛瓦底江、湄公河,利用水道調動官軍,運輸糧秣,同時控製緬甸的出海口,水陸並進,同時向這些大城市移民,緩慢增加朝廷對於這些地方的控製力,擠壓土司的生存空間,假以時日,此地的漢人超過土人的時候,設立郡縣就是順水推舟的事情了。
對於暹羅、占城同樣也是如此,現在兩國都比較恭順,何必要動刀兵呢?大明駐軍於此,一是幫助兩國抵禦來自緬甸和西夷的侵略,維護大明的朝貢體製,二是維持大明在南洋的存在,大明通過貿易就可以從兩國取得足夠的糧食,對於大明和兩國是雙贏的。
當然事情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而且需要漫長的時間和大量的投入,但是朱載坖並不擔心此事,朱載坖說道:“開疆拓土,不是一時一世之事,朕做不完,太子來做,太子做不完,有大明的後世之君來做,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總有一天,我大明能夠將此地變成大明的糧倉,此事難就難在要一以貫之,持之以恒。”
為什麼朱載坖今日破例連朱翊釴的講官們和這些翰林學士們都召見了,因為他們都是大明未來的閣臣們,朱載坖要將這個事情和他們講透,這是為了大明甚至是這個民族的千秋萬代的事情。
朱載坖說道:“也許高閣老、張閣老甚至是朕都看不到那一天了,但是朕想你們都是大明未來的閣老,你們繼承高閣老、張閣老和朕之誌向,總會看到那一天的,難道你申時行、王錫爵也看不到嗎?”
一眾臣子和太子趕緊說道:“陛下春秋鼎盛,何出此不吉之言。”
朱載坖笑笑說道:“這毋庸諱言,先帝苦求長生,享國四十五載,已經是大明之最了,朕自問不如先帝多矣。然此事事關千秋萬代,絕不可半途而廢,朕拜托諸卿了!”
申時行、王錫爵等人趕緊說道:“臣等不敢忘陛下之言也!”
喜歡隆慶中興請大家收藏:()隆慶中興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