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朱載坖的這個態度,閣臣們還是能夠接受的,隻要朱載坖不死咬著世襲國公,閣臣們在其中就有了寰轉的空間,可以去說服群臣,畢竟不是世襲的國公就更多是個名頭罷了。
至於馬芳的爵號問題,朱載坖認為既然代不可封,那就封一個小國,衛國公,朱載坖的這個想法差點把閣臣們嚇尿,連道不可,衛國公比之代國公還不可封,一來是衛國公和徐達的魏國公同音,未免會讓人誤解,二就是衛國公中有李靖這樣的軍神級人物,要是封了衛國公,那豈不是承認馬芳的軍功冠絕天下了,所以衛國公絕不可封。
朱載坖當即說道:“代不可封,衛亦不可封,那卿等以為,當封以何?”
張居正想了一下說道:“陛下,不若封潞國公。”
朱載坖想了一下,盯著張居正說道:“張師傅這是何意?”
張居正解釋了一下自己的理由,潞國舊址離蔚州很近,潞國,又名潞子國,子爵,早先為薑姓,後為赤狄族人方國。也是曆史久遠的封國,張居正認為封馬芳為潞國公,可謂名副其實了。
但是朱載坖並沒有做聲,朱載坖當然知道張居正的意思,頗有些警告馬芳不要恃寵而驕的意味,因為最出名的潞國公是唐太宗麾下大將侯君集,此公後來因為謀反而被誅殺,用潞國公這個封號似乎有些不吉利。
朱載坖不由得說道:“馬芳可與侯君集論也!”
張居正問道:“陛下今日之言,與唐太宗當日之言何其相似也?昔日李道宗、李靖皆言侯君集必反,太宗不信,而其後何如也?陛下何得斷言?”
朱載坖說道:“侯君集摧凶克敵,效用居多;恃寵矜功,粗率無檢,棄前功而罹後患,貪愚之將明矣。馬芳老矣,特為之高爵厚養也。”
朱載坖將自己給馬芳晉爵國公的意圖已經是說的很清楚了,就是為了厚養馬芳,報答馬芳多年征戰之功,同時千金買馬骨,激勵武將建功立業,畢竟馬芳已經六旬老翁了,難道還能再上馬征戰嗎?
至於謀反,那就是更不可能的事情了,朱載坖對於馬芳還是很了解的,馬芳這人一向謹小慎微,絕不是那種人,張居正說道:“既如此,潞國公何不可也?文彥博亦獲此爵,況亦侯君集之事警醒保全,也是陛下愛惜功臣之心也。”
朱載坖問道:“高師傅覺得如何?”
高拱說道:“陛下,臣也以為潞國公不錯,潞國之封,亦稱美也。”
朱載坖也不想在爵號這個問題上做過多的糾結了,於是同意了馬芳晉爵潞國公,世襲三代的建議,接下來就是君臣矛盾最大的問題了,臨淮侯李庭竹晉爵曹國公的問題。
馬芳畢竟是國朝名將,他的爵位都是一刀一槍拚出來的,雖然很多人對馬芳晉爵國公有看法,但是沒有人否認他的功勞,但是對於李庭竹,官員們意見就不小了,他們認為李庭竹素無功績,本就是憑借祖蔭,朱載坖讓他當這個征虜後將軍,專督後勤,更多的就是朱載坖為了照顧他讓他立功,現在朱載坖以征虜大功讓李庭竹複爵曹國公,這讓很多臣子無法理解。
他們認為李庭竹的功績要想複爵顯然是不可能了,即便是朱載坖和李庭竹的關係親近也不行,對此朱載坖解釋道:“諸位,崇德報功,國之重典,開國諸勳臣出萬死以輔成大業,爵土弗嗣,深可憫惻!”
朱載坖很清楚,拿李庭竹本人的功績說事話,李庭竹的功績和封爵是顯然不夠的,尤其是晉封國公,那更是差得遠了,朱載坖唯一能夠拿來說的就是李文忠的功勞,畢竟在開國功臣中,李文忠名列第三,在開國功臣中排名很靠前,李家和皇室的關係就更不用說了,朱載坖的理由是念及李家開國之功勳,恢複其曹國公爵位。
高拱說道:“陛下倘複李家舊爵,置成國公於何地?”
這確實是個問題,因為當年首告李景隆謀反的,正是成國公朱能,如果朱載坖為李家恢複爵位的話,當年首告李景隆的成國公豈不是就很尷尬了,這相當於挑起了成國公和李家甚至是和朱載坖的矛盾,所以高拱認為要慎重考慮。
朱載坖早就做好了功課,準備給內閣輔臣們上上大明曆史課了,朱載坖拿出了成祖實錄,永樂二年,成國公朱能首告李景隆謀逆,成祖確實是對李景隆予以嚴懲了,但是成祖給李景隆的詔書中是怎麼說的?詔書說道:“爾朕姑之孫,少相親愛,共享富貴,實同此心。比者不煩以政,蓋欲遂爾,何乃乾犯國法?朕雖欲保全,然群情激憤,重念姑氏之親,但去勳號,絕朝請,其以曹國公爵歸第,以奉曹國長公主之祀。”
也就是說,在朱能告發李景隆謀逆之後,成祖對於李景隆的處理是去勳號,絕朝請,禁錮於曹國公府上,但是並沒有削去李景隆曹國公的爵位,也就是說,曹國公的被廢,與成國公室無關的,既然與朱能無關,複爵也就與成國公無關了。
但是內閣隨即提出下一個問題,雖然與朱能無關,但是曹國公的爵位可是被成祖削去的,朱載坖再恢複的話,以什麼理由?怎麼解釋當年成祖削去曹國公的爵位,畢竟當年成祖削曹國公爵位的時候,可是謀反大罪,不解釋這個問題,恐怕是難以說服群臣的。
那朱載坖就帶領大明內閣輔臣將當年曹國公被削爵一案重新梳理一遍,朱載坖之前就已經麵臨司禮監將相關的資料整理出來了。
曹國公被削一案,一個重要的人物就是盛瑜,盛庸之孫,永樂十六年,成祖下詔給周王稱:“曩者李景隆謀逆,其家屬法皆當死,特寬宥之,發戍遼東。彼知景隆囚係北京,潛逃滄州諸處,陰結黨類,欲行劫獄,為人所告,俱已擒捕,宜之於法。儀賓盛瑜乃敢藏匿景隆家人,在於國典,瑜豈可容?以爾婿,姑宥不問。自今宜教之循理守法,毋蹈前非。”
喜歡隆慶中興請大家收藏:()隆慶中興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