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些僧人,朱載坖自然是沒有什麼好臉色的,從嘉靖死後,朝廷上下對於道士是十分防備的,但是對於僧人,反而有些優容。但是現在朱載坖不會繼續優容下去了,而且張居正也對於這些和尚極為不感冒。
在張居正的親自乾預下,禮部很快就擬定了相應的辦法,現在的問題是僧人太多,已經影響到大明朝廷了,所以禮部很快就向朱載坖上疏稱:“今僧眾不耕而食,不蠶而衣,且又不當本等差役,可謂食之眾而為之不舒矣。其軍民壯丁私自披剃,而隱於寺觀者,不知其幾何。民食不足,府藏之空,職此之由,若不通查僧道之數,以示再度之禁,則遊食之徒,何有紀極。”
禮部認為要嚴厲限製這些僧人的數量,嚴禁私自剃度,禮部奏請節製僧道數量,規範僧道行為,禮部認為,對於已經獲取度牒的僧道,禮部要進行相應的監督與管理,不符合者會被淘汰。“凡各寺觀住持有缺,從僧道官舉,有戒行通經典者,送僧錄道錄司,考中具申禮部,奏聞方許。州縣僧道未有度牒者,亦從本司官申送如前考試,禮部類奏出給。凡內外僧道二司,專一檢束天下僧道,恪守戒律清規違者,從本司理之,有司不得與焉。若犯與軍民相乾者,方許有司懲治。”
同時要對於這些僧人加以管束,約束他們的行為,不要以為狗頭一剃,頭頂戴個九筒,就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禮部要製定發布僧道禁約,規範其行為舉止,如有違反者,嚴懲不貸。
而在申時行的領導之下,很快拿出了一整套的祠祭措施,朝廷在南北兩京設立憫忠祠和賢良祠,用以祭祀死於國事者和忠臣良將,而在各省府也要設立賢良祠,祭祀本地的忠臣良將,而憫忠祠的設立就更加廣泛了,從南北兩京到各府州縣,都要設立,各府州縣憫忠祠主意是祭祀死於此地或者原籍在此的死於國事者。
同時要收集從大明建國以來死於王事者的名單,對於一些大的戰場,如土木堡等地,朝廷也要專門立廟祭祀,撫慰忠魂,申時行的這個上疏得到了朱載坖的批準,同時行文官軍各部,日後凡是軍士戰死沙場者,朝廷要予以及時收斂,即便是因為條件所限,無法及時收斂的,也要帶回骨灰或者遺物,以褒揚烈士。
所有的這些陣亡士卒,不但在憫忠祠統一收錄,由朝廷歲時祭祀,還要將這些士卒的名單、神主牌送回其家鄉憫忠祠,接受家鄉百姓和地方官府的供奉和祭祀,同時在太常寺下設祠祭署,專門負責祠祭一事,同時命令地方官員、生員等歲時祭祀,必須親力親為,祭祀憫忠祠、賢良祠,以示朝廷褒忠獎義之舉。
同時朱載坖還舉一反三,下旨效仿漢唐雲台和淩煙閣之故事,繪功臣圖畫,於西苑之內予以留存,朱載坖選定的地方是原來西苑太液池邊的一座平台,原本為一土磚壘成的四方平台,台高數丈,上建黃頂小殿,武宗皇帝時用於檢閱親兵騎射。
朱載坖特地下旨,在此地營建紫光閣,用於懸掛大明功臣畫像,凡是對大明有開疆拓土、力挫強敵的大將名臣,都要繪圖於紫光閣,用以紀念。
這是對於大將們的殊榮,從大明開國到現在,所湧現出來的名將甚多,要選取其中功勞最大人,繪圖紫光閣,當然首先是開國功臣和靖難功臣的,這裡麵確實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很多開國功臣都被太祖所誅殺了,這些人要不要繪圖紫光閣。
朱載坖對此的回複是很明確的,朱載坖對於這些疑問,回複群臣道:“昔唐太宗不以侯君集之罪,而泯其功,太祖亦不泯其功,朕豈能為?”
朱載坖的回答是很清楚,就是有些功臣雖然事後因為種種原因被殺,但是太祖皇帝從未因此而抹殺他們的功勞,而且當年即便是侯君集謀反,唐太宗也沒有將其從淩煙閣予以撤換,這點肚量,朱載坖還是有的。
於是在朱載坖的詔令之下,開始選定繪圖功臣,在開國功臣中,朱載坖選定了魏國公徐達、鄂國公常遇春、韓國公李善長、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信國公湯和、潁國公傅友德、涼國公藍玉、郢國公馮國用、黔寧王沐英、景川侯曹震、長興侯耿炳文、定遠侯王弼、武定侯郭英、德慶侯廖永忠、誠意伯劉基。
而在靖難功臣和成祖時封爵的功臣中,朱載坖選定了榮國公張玉、成國公朱能、淇國公丘福?、涇國公陳亨、鎮遠侯顧成、西寧侯宋英、陽武侯薛祿、廣寧伯劉江。
而在太祖成祖之後的武將之中,朱載坖選定了英國公張輔、保國公朱永、潞國公馬芳、順寧侯俞大猷、蓬萊侯戚繼光、玄菟侯李成梁、定襄伯郭登、昌平伯楊洪、左都督周尚文、左都督沈希儀。
同時朱載坖還選定了一個極為棘手的人,就是朱文正,朱文正鎮守洪都,屏翰西南,非骨肉重臣不可以守。陳友諒帶六十萬大軍圍洪都。朱文正數度摧其鋒芒,堅守85日等到太祖親自率兵來援,陳友諒撤圍退入鄱陽湖,與朱元璋對峙。朱文正又斷陳友諒糧道,友諒遂敗。再派遣何文輝等討伐未附州縣。平定江西時,朱文正居功多。
但是後來,由於朱文正有功暫未封賞,發怒,遂失常度,任部將掠奪其下妻女。按察使李飲冰上奏朱文正驕侈觖望,朱元璋遣使責罵。朱文正懼怕,李飲冰又上奏朱文正有異心。朱元璋立即坐船到城下,召朱文正來。朱文正倉卒出迎,朱元璋說了好幾次:“你打算乾什麼?”遂押回京城,馬皇後勸解說:“此兒隻是個性剛強,無其他。”被免官軟禁於桐城,一直到死,太祖封其子為靖江王,追封其父為南昌王,唯獨對他沒有封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