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之前的看法朱載坖也是很讚同的,絕對不能讓這些倭賊在大明境內作亂,否則的話為害甚巨,而且以水師的運力,也不可能一次就將這五萬多倭寇一次性都轉運來,勢必是要多次轉運的,這點朱載坖也是很清楚的,同時需要動用北洋和南洋兩支遠洋艦隊和大量的船隻來運輸這些倭人到安南去,現在的問題是需要一個中轉港口,既方便這些倭人在這裡暫時停留,官軍將他們看押起來,同時還能夠保密,不能夠泄露風聲。
朱載坖和戚繼光都很清楚,這種事情是絕對和被朝廷知道的,否則必將掀起極大的風波,大明天子動用倭軍去安南燒殺搶掠,絕對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到時候搞得不好朱載坖和戚繼光都不好的下台,所以保密是極為重要的,戚繼光安排的這個地方就是崇明島,這裡人煙不多,都是長江,朝廷可以以水師操演為由在這裡實施戒嚴,同時為這些倭人暫時準備一個營帳,同時以操演未有,調集朱載坖護駕的官軍前往崇明島。
不能用東南的官軍,因為他們很有可能走漏風聲,隻有朱載坖的護駕官軍比較可靠,而且不容易走漏風聲,至少在東南不會走漏風聲的,所以朱載坖到時候要以觀摩水師操演的名義從南京移駕到蘇鬆去,而戚繼光則是以中軍都督府左都督名義征調南直和浙江各衛所脫產士卒,予以校閱,同時充當朱載坖的護衛親軍,到時候朱載坖的身邊除了錦衣親軍和府軍前衛帶刀官之外,就隻剩下禦馬監禁兵了,所以必須要提前有所準備。
而朱載坖也很清楚,這樣做無疑是最好的辦法了,朱載坖同意了戚繼光的辦法,因為隻有這樣做才能夠神不知鬼不覺的將倭軍所需要的糧秣等也運輸到崇明島上,而且在數萬侍衛親軍的監視之下,這些倭人是翻不起什麼大浪的,朱載坖對於這些人本就十分防備,這些所謂的浪人五十又是倭人中最不安分的那一批人,所以一定要嚴加防備,以策萬全。
朱載坖命令戚繼光親自負責此事,隻要倭人有異動,就必須采取斷然措施,決不能放任他們為害大明。
而在倭國朝廷,對於大明的這個命令,倭王也在和自己的公卿私下裡商量此事,倭王很清楚,這是大明需要炮灰了,這點見識他還是有的,而是大明皇帝的直接命令,他當然是不敢拒絕的,不過他也有自己的小算盤,他很清楚,除了這些浪人武士之外,肯定要征發倭國的正規軍參戰的,他向借此機會削弱大名們的實力,強化倭國朝廷的實力,他很很羨慕大明皇帝這樣乾綱獨斷的皇帝,但是現實情況是在倭國不僅有安東都護這個太上皇,地方的實力派們也不太將他這個所謂的倭國國王當回事。
各地的大名有事情都是直接向安東都護府彙報,對於所謂的倭國朝廷,根本沒有半點敬畏之心,尤其是北條氏政和上杉景虎、武田勝賴等投靠大明比較早的人,他們和大明安東都護府關係密切,根本不把倭國朝廷當回事,這是倭王最惱恨的,所以趁這次大明要征調倭軍出戰,倭王向安東都護府大都護王錫爵上疏,稱除了浪人之外還要征調地方各大名的軍隊出戰,同時要擇一統帥統領三軍,倭王向安東都護府推薦的是上杉景虎和武田勝賴。
倭王的理由是很充分的,他們都是倭國號稱知兵的大將,能夠統禦大軍,倭王的上疏到了王錫爵那裡,王錫爵一眼就看穿了倭王的想法,王錫爵畢竟是在大明朝堂上鍛煉出來的老油條的,倭國公卿這點水平,和王錫爵玩,起碼還得再練十輩子,王錫爵當即批轉了倭王的上疏,同時轉頭給倭王下了一道命令,既然地方大名都願意積極出兵幫助大明,甚至親自帶兵,倭國朝廷是不是應該支持天朝啊?有人出人,有力出力嘛,既然地方大名出人,那麼倭國朝廷就出力,提供糧秣等物資,還有就是倭國的公卿們也要派人參與,和王錫爵玩這些腦筋,倭人還不夠格。
而徐蟠等人也在和東南的大商賈們商量怎麼回應朱載坖的條件,平心而論,他們確實是想染指糖業,因為這是一個暴利行業,不僅僅在大明有很大的市場,西洋、南洋、倭國、朝鮮甚至是蒙古,對於糖都是十分追捧的,糖在這些地方也是極為受重視和昂貴的貨物,他們希望和朱載坖合作以得到更多的糖以獲取利益。
這點是商人的本性,無可厚非,朱載坖作為皇帝,願意和這些商人合作,不也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嗎?各取所需,互相達成自己的目的,對於朱載坖和這些商人來說是最好的辦法了,對於朱載坖來說,是要借重了這些商人雄厚的資本,發展糖業,增加朝廷的賦稅和海關關稅,同時滿足國內外的需求,從更深層次看,朱載坖還是借此機會引導大明開始擴張的意圖。
畢竟要讓整個大明的士紳、商賈、百姓認識到擴張的重要性,必須讓他們嘗到擴張的甜頭才行,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點朱載坖是很清楚的,所以這次朱載坖選擇和東南的這些大商賈合作,這些商賈們則是要思考自己的投入能否獲利,尤其是獲得重利。
朱載坖要求的投入主要是兩方麵的,第一就是再台灣發展糖業,這點肯定是能夠收獲回報的,不僅僅是大明國內市場需要大量的糖,倭國也需要大量的糖,倭國向大明開放市場以來,輸入之貨,棉、糖、細緞、書具、文藉為多。輸出之貨銅為大宗,餘則昆布、鰒魚及銅漆雜器耳,糖在倭國是重要的貨物。
而第二點就是支持朝廷對安南用兵,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事情。
喜歡隆慶中興請大家收藏:()隆慶中興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