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劍開局丁炸橋,自釀地瓜燒!
除了明麵上的停火談判,廖飛還帶來了新的情報,需要跟丁偉本人交流。
鐘誌成先出麵,跟廖飛討論大米麵粉換飛機的問題。
順帶著要換幾個日籍的技術人員,給八路軍。
廖飛手上有一張人名單,統計的是日籍僑民,這些人很早就搬遷到東北地區,屬於工廠的技術工種。
他們對這裡有些感情,很容易留下來,收編到我方的軍工廠內。
都是技術工人,不涉及軍隊成分。
這是比較重要的財富,可以讓八路的敵後人員嘗試著接觸
東北最貴重的肯定是工業底子,其次是這些技術工種,能夠填補工業上的空缺。
想要從農業國向工業國變遷,需要國力,需要技術,需要人力儲備。
這三點顯然都沒有,拉攏日籍的技工,拉攏小鬼子中的技術人員,無疑比一兩門大炮更重要。
廖飛的軍銜並不大,他能夠10人的技術團隊,幫忙解決炮鋼問題。
大同、太原、武城乃至山東,已經有八路軍的兵工廠,可以製造子彈和炮彈,也能製造擲彈筒跟迫擊炮。
兵工廠也能製造火炮,製造技術上不是問題,唯一頭疼的是炮鋼材料。
迫擊炮、擲彈筒這類的膛壓低,用普通的鋼材就能打造出來,性能的差距並不大。
像50、60迫擊炮可以用鋼板卷成筒,焊接後就能發射,頂多是質量差點,壽命和射程都比較低。
81\82毫米迫擊炮,可以用無縫鋼管。
而大口徑迫擊炮與火炮,需要炮管坯料,再用機床打孔、打膛線、切削外管。
炮鋼的技術問題也能解決,重點是缺少大型合金鋼生產設備,缺少生產大型坯料的能力。
總之,鋼材的質量,生產設備製約了火炮的生產。碳素鋼也能生產火炮,射程近,壽命低,根本不適合大規模作戰。
不管怎麼說,廖飛從鬼子兵工廠裡挖出來的技術團隊,都可以給後方的軍工廠賦能。
這一點毋庸置疑,花多少大米麵粉都值得。
技術人員才是最欠缺的稀有資源。
不需要丁偉出麵,他鐘誌成就敢拍桌子,把這些人給換過來,用1000噸糧食,換一個技術團隊過來。
心裡還想著,這小鬼子還怪好的哩。
電話從通遼打到白城子,丁偉此時在白城子辦公,緊盯著周衛國裝甲師的整編。
得知高橋浩來了,軍區內知曉對方的身份的並不多,特意安排了汽車,從白城子連夜趕了回來。
依舊是單獨接見。
“廖飛同誌,你的情報很關鍵。我正頭疼這個事情,全讓你解決了。”
廖飛統計了關東軍內主要的發電廠、鋼廠、軍工廠、化工廠、大型倉庫的位置,一旦丁偉有了重兵壓進的時機,可以優先占領這些地方。
說實話,占領幾個縣城農村意義不大,如能迅速的拿下偽滿洲最重要的工業底子,拚了手上的幾百輛坦克也值了。
這些設備跟技術人員,可以迅速的恢複生產,為八路軍槍械武器,子彈炮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