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河從北向南,隨後進入南方境內,隨後彙入大海。
高棉缺少一個出海口,沒辦法形成內河航運。
想要走航運路線,必須看彆人的眼色。
如果動用人力物力,從湄河分界線處打通一條運河,直接貫穿。
意味著滇南將擁有另外一個出海口。
說實話,工程量有點大。
現在的設備水平較差,車輛運輸能力也不足,高棉這邊的路基條件也比較差。
比較靠譜的方式是修鐵路,從滇南貫通到高棉,然後再搭配運輸船直通海域。
陸運跟海運結合,也能降低一部分運輸成本。
海底發現了大油田,且能持續開采,提供了很多便利。
運輸船、軍艦都可以到那補充油料,不用考慮往返問題。
假如沒有油料,安排運輸船,要先考慮航行1000多公裡,還要考慮返航一千多公裡。
光攜帶自用的油料,都是一個恐怖的數據。
讓人能想起經典的走多遠的問題,攜帶100斤糧食,每公裡消耗一斤,最遠隻能走50公裡。
一樣的道理,如果沒有海上基地補充油料,所有的軍艦跟運輸船的航運距離要減少一半。
機場、發電站、堡壘、岸防火力逐步落實之後,丁偉還計劃在這裡籌備造船廠,具備船塢的修繕能力。
讓它徹底成為一座正兒八經的海軍前沿陣地。
同時還可以考慮,將部分人的家屬接過來。
譬如李雲龍,完全可以把秀芹跟孩子接過來,島上生活也不錯。
其他軍官士兵,也可以自願將家人接過來。
這裡是我們的地盤,必然會長時間駐軍的。
得益於鑽井平台,大量優質的輕質石油開采出來,冶煉成本較低,非常適合用於工業建設。
增設了2艘專門的運油船,從海上滿載油料,不斷的往北運輸。
石油是工業的血液,它對工業增長的援助極大。
化工產品、機械設備、汽車運輸、船舶等等,想要運作起來,都離不開油料。
海底石油的儲量百萬噸,油層較淺,不需要任何額外的手段,單靠著現有的鑽井平台進行擴展,就足夠抽取大量的優質原油。
這玩意兒可是真值錢啊,油泵不斷的往外湧,一塊,兩塊,十塊,一百,一萬美刀。
啥都不用管,抽出來的不是原油,全都是綠油油的鈔票。
成立一個專門的兩棲作戰區域,轄兩個軍的兵力,推薦李雲龍擔任司令。
有關於建設效益,形成了一份專門的報告材料,提交到總部。
第一個裨益,幫助了大片海域的安定。
第二個裨益,走出了海上石油勘探采集的第一步,借助鑽井平台,形成海上石油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