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是讀過書的人,李岩的說法,雖然仍舊是勸李自成不要沉溺於溫柔鄉中,但說法卻比田見秀委婉了很多。
而且,也說得有理有據。
李自成雖然心中有些不快,卻也不好發火。
李岩見李自成問策於自己,便又接著說道:“微臣的建議,是東和北守,西聯南攻。”
“東和北守,西聯南攻?”
李自成低聲默念了一句,心中也大概明白了李岩的意思。但還是揮了揮手,示意李岩接著說下去。
李岩見狀,便又接著說道:
“謝陛下,咱們要一統天下,不可能同時四麵出擊,最好的辦法是將四周的敵人個個擊破。所以,每次隻能有一個重點,還要避免多線作戰的局麵。這樣才對咱們有利。
北邊的滿清,對我中原之地虎視眈眈。此等蠻子,不可為友,亦不可為援!
這是原則問題。
所以,針對滿清,咱們不能跟他們議和,更不能與他們狼狽為奸殘害漢人同胞。遲早有一天,咱們要將將他們滅掉,收回遼東遼西的土地,為被他們屠殺的漢人報仇雪恨。
但是,從當前情況看,如果咱們進攻滿清,崇禎和張獻忠必不會消停,他們會趁機出兵夾擊咱們”
“等等。”
李自成打斷了李岩的分析,問道:“你是說王昊不會趁機夾擊咱們?”
“不會!”
李岩肯定地說道:“微臣仔細分析過王昊此人,覺得這王昊此人對咱們義軍並沒有抱持仇恨之心。自從他海外歸國之後,他就一直在與外族作戰。
打滿清、打日本、打弗郎機葡萄牙、打荷蘭。
唯一的一次與咱們義軍作戰,也是因為咱們主動去進攻登萊。並且,在咱們退兵之後他也沒有繼續追擊,隻是謹守著他自己那塊地盤。
還有,他嶽父孫傳庭與咱們作戰時,一直缺餉缺錢。可是,身為女婿的王昊,自己在登萊、皮島和朝鮮半島上揮金如土,卻不願給他嶽父孫傳庭在糧餉方麵給予任何支持。
甚至到了最後,他坐擁十幾萬人馬,卻隻帶了數千人馬來救崇禎。並且,隻是將崇禎救出之後,便自己回了皮島,既不親自護送崇禎去江南,更沒有與咱們繼續開戰。
由此可見,王昊並不是很想與咱們為敵,他心目中的敵人,乃是對中原虎視眈眈的滿清和日本!
因此,微臣判斷,至少在將滿清滅亡之前,王昊是不願跟咱們開戰的。”
“這就是你說的東和?”
李自成點了點頭,對李岩的分析表示認可。
又揮了揮手,示意李岩接著說下去。
李岩道了聲謝,又接著說道:
“既然王昊心中的敵人是滿清,那麼,與王昊的和議並不是很難達成。而與此同時,咱們隻要與王昊達成了和議,再將達成和議的消息散發出去。北方的滿清,也就不敢輕易犯我中原。
因為他們要對付他們的死敵王昊,隻要有王昊牽到著他們,他們便不敢貿然出兵南下,去冒兩線開戰的風險。
誠如是,咱們就隻需要安排一支人馬守在北邊就行了,這就是微臣所說的北守,再加上與王昊議和,就是東和北守。
而在“東和”和“北守”之間,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係。“東和”可促“北守”,“北守”又可促“東和”。
但是,在這兩者之間,最重要的還是“東和”,因為隻要有了“東和”,北守也就自然成了。”
一番分析如同抽絲剝繭,說得有理有據。
道理也說得很淺顯。
朝中大臣雖然以大老粗居多,也差不多都能聽得明白,紛紛表示讚同李岩的觀點。
也有人上前說道:“為何不是聯合滿清共同進攻王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