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有他孫可望稱帝了,李雙喜才會放心。
而李雙喜之所以會這樣做,則是因為他數年前曾經兩次受到王昊的羞辱。一次是王昊讓方正化將他打成了豬頭;另一次是王昊捧李岩而貶他李雙喜,在大庭廣眾之下,將他罵得一文不值。
再後來,也就是在一年之前,李雙喜被王昊的軍隊打得一敗塗地,丟了大順在江北的所有基業,不得不跑到四川來過“寄人籬下”的日子。
所以,李雙喜對王昊恨之入骨。
這種情況下,李雙喜自己是不可能投降王昊的。而自己又勢力大不如王昊,所以必須得拉上孫可望墊背!
隻有斷了孫可望投降王昊的可能,才能將哥倆綁在一起,打敗劉文秀和李定國,在這巴蜀臉塞之地建國。
這就是……顧君恩為李雙喜所獻之策。
當然,這隻是顧君恩的謀劃中的第一步,至於將來,還會有多種可能。整個的計劃名叫“雀巢鳩占”。而第一步就是堅定孫可望之心,平定“叛亂”,穩定巴蜀。
於是,在李雙喜的勸說下,孫可望戴上皇冠,披上龍袍,自稱大西皇帝。
封李雙喜和艾能奇分彆為左、右大將軍。
然後,便派出艾能奇帶兵5萬,前往攻打江由和劍閣。以期堵死李定國在漢中的軍隊的入川之路。
而孫可望自己,則率軍10萬,前來成都平定“叛亂”。
……
守城的一方,是劉文秀。
劉文秀率兩萬人馬,死守成都城。而之前與劉文秀一起的李定國,因為部屬都在漢中,已經趕回漢中調兵。
白文選、馮雙禮、劉勝等人,則被分彆被安排去奪取並守衛江由、劍閣、劍門關等地的關隘,以確保李定國的軍隊能順利入川。
……
孫可望攻城之時,為了減少傷亡,又派軍隊掃蕩蜀地村莊,強虜青壯男子為攻城先驅,晝夜攻城不停。
大戰二十餘天,死傷軍隊兩萬餘人,被充當攻城先驅的百姓青壯,戰死者更是超過三萬。
不過,成都城的城牆,依舊固若磐石,穩如泰山。
……
人心所向。
守軍雖少,卻得到城內百姓的支持。
百姓們自動組織起巡邏隊,負責城內的治安。還有不少青壯主動投軍,協助守軍守城。
軍民齊心,同仇敵愾。
孫可望連攻二十餘天,死傷累累,不得寸進。
……
這一天,正當孫可望在指揮攻城時,卻見左丞相兼軍師汪兆齡匆匆起來,對孫可望行了一禮道: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