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搜救行動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幸存者被帶到這片校場。
他們中,有的衣衫襤褸,如同乞丐。
有的蓬頭垢麵,難以辨認。
有的傷勢嚴重,痛苦呻吟。還有的孩子,在人群中哭泣著尋找親人。
這些幸存者,他們曾經曆了怎樣的驚恐與絕望,才得以在匈奴的屠刀下逃生?
校場之上,哀嚎聲、哭泣聲此起彼伏!
每一位路過的軍卒,看到這些淒慘的景象,都不禁心生悲憫!
他們或駐足歎息,或默默流淚,或脫下自己的外衣,披在幸存者身上!
這些鐵骨錚錚的漢子,在這一刻,也流露出了柔情的一麵。
蒙恬站在高處,俯瞰著校場上的情景。
他深知,這些幸存者是邊關之戰的見證者,他必須儘一切努力,讓他們得到妥善的安置和照顧。
為了安撫民心、穩定秩序,蒙恬親自監督糧草的發放工作。
他命令軍需官,務必確保每位幸存者都能得到足夠的食物和飲水。
同時,還組織軍中醫者,為受傷者進行簡單的包紮治療,以減輕他們的痛苦。
在忙碌而有序的救援工作中,蒙恬始終保持著冷靜和堅定。
他深知,作為主將,自己不能被情緒左右,必須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堅定的信念。
他當即命令親兵,將城中一處尚且完好的院子清理出來,作為臨時的校府。
隨著校尉、軍侯等將領陸續到來,一場緊急的軍事會議在這裡召開!
……
校府之內,氣氛凝重。
蒙恬召集校尉、軍侯等將領,共商軍事大計。
與會者皆是軍中蒙恬之股肱,肩負守土之重任!
此刻,他們麵色沉毅,目光如炬。
一校尉率先發言,他聲若洪鐘,主張固守城池。
“匈奴狡詐,善用埋伏之計,我軍初至此地,地勢不熟,倘若貿然出擊,恐中其圈套,依末將之見,當以守城為主,靜待時機。”
此言一出,立即有軍侯附和“校尉所言極是!”
“匈奴人騎射精湛,行蹤飄忽,我軍宜以靜製動,守株待兔。”
然而,亦有將領持不同意見。
一軍侯挺身而出,慷慨陳詞“守城固然穩妥,但豈非坐失良機?”
“匈奴人侵我邊疆,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我等身為大秦將士,豈能坐視不理?”
“當乘其不備,主動出擊,方顯我大秦威武之師!!”
此言一出,會場頓時沸騰。
眾將紛紛發表意見,或支持守城,或主張出擊,各抒己見,爭論不休。
蒙恬端坐上首,麵色沉靜如水,目光深邃而堅定。
他聽著眾人的議論,眉頭緊鎖,陷入沉思。
守城與出擊,各有利弊。
蒙恬心中清楚,此決策關乎萬千將士之生死,關乎邊疆之安危。
他不能輕率決定,必須深思熟慮。
經過一番激烈的爭論,會場內的氣氛逐漸趨於平靜。
眾將的目光都聚焦在蒙恬身上,等待他做出最後的決策。
蒙恬將軍深吸一口氣,緩緩開口,聲音沉穩而有力,回蕩在每個人的耳畔。
“諸位所言,皆有深意,亦見忠誠。”
“守城之策,穩重求勝,可保萬無一失!”
“出擊之計,銳意進取,或能建功立業。”
“然則,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本將思之再三,以為當二者兼顧,方可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