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軍陣內,樊噲手持一把巨大的板斧,這把板斧是秦池特意命令工匠為他量身打造的。
樊噲是個黑壯的漢子,他見到越軍居然膽敢回頭迎戰,氣得哇哇直叫。
他揮舞著板斧,如同猛虎下山般衝向越軍,每一次斧劈都帶有雷霆萬鈞之勢!
然而,相比樊噲的憤怒,周勃、曹參和夏侯嬰等人則顯得較為平靜。
他們站在一旁,冷靜地觀察著戰場上的形勢。
周勃皺了皺眉頭,說道“狗急了跳牆,看來越軍也是沒有辦法了,這才迎戰,我們逼迫得太甚,反而會讓他們發揮出數倍的戰鬥力。”
曹參點了點頭,補充道“確實如此,現在敵人士氣正濃,如果我們直接衝上去,反而會造成我軍嚴重的損失。”
夏侯嬰也讚同道“將軍說過,敵疲我打,我們不妨先鬆開口,讓他們跑上一陣,等他們疲憊不堪時,再給予致命一擊。”
樊噲聞言,停下了手中的斧劈,他抹了一把臉上的汗水,粗聲粗氣地說道“你們說得有理,俺雖然是個粗人,但也知道不能蠻乾,那就依你們所言,先讓他們跑一陣吧。”
樊噲並不傻,相反,他很聰明。
按照原本的史料記載,鴻門宴上,樊噲本為守門之武士。
忽聞張良疾步而出,麵色凝重,附耳低語局勢之危。
樊噲聞訊,頓時心生警覺,他明白,此刻必須挺身而出。
於是,他毅然決然地闖入項羽的營帳,無懼可能的殺身之禍。
項羽見樊噲闖入,先是一驚,但見他氣勢如虹,威武不凡,心中不禁生出幾分讚許。
項羽素來敬重勇士,對樊噲的勇敢與決心深感欽佩。
樊噲雖外表粗獷,卻心機深沉。
他深知此行不僅是為了解救主公,更是要借此機會向項羽展示自己的智勇。
於是,他清了清嗓子,開始了慷慨陳詞。
他首先以秦王的殘暴為鑒,提醒項羽不可重蹈覆轍。
他言辭懇切地說“昔日秦王殘暴無道,殺人無數,終致天下皆反,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望大王三思。”
接著,他巧妙引出懷王之約,為劉邦正名。
他朗聲道“懷王有約在先,先入鹹陽者為王,今沛公已破秦入鹹陽,理應稱王。”
此言一出,項羽不禁陷入沉思。
然後,樊噲將劉邦推上道德高地。
他繼續陳述“沛公入鹹陽後,秋毫無犯,封閉宮室,退軍灞上,靜待大王,此等高風亮節,實乃天下楷模。”
最後,他直抒胸臆,為劉邦訴苦。
他慷慨激昂地說“沛公勞苦功高,卻未得封賞,反因小人讒言,險遭不測,此等行徑,豈非亡秦之續?大王明察秋毫,定能明辨是非。”
樊噲的陳詞,字字珠璣,句句肺腑。
項羽聽後,心生愧疚與不安,對劉邦的疑慮也煙消雲散。
此時,劉季趁機以如廁為由,悄然離帳。
他在帳外徘徊,內心忐忑不安。
“逃?還是不逃?”他猶豫不決。
就在這時,樊噲大聲疾呼“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形勢危急,猶如刀俎魚肉,豈能拘泥小節?速作決斷,方為上策!”
劉邦聞言,如夢初醒。
他深吸一口氣,下定決心,迅速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