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七年正旦日,全國都沉浸在一片喜慶祥和之中時。身在洛陽的福王朱常洵突然發布檄文,檄文中將成祖廟號恢複為太宗,曆數當今皇帝八大罪行:
一、窮兵黷武。
二、薄情寡恩。
三、手足相殘。
四、大興土木。
五、與民爭利。
六、重用奸佞。
七、殘害忠良。
八、揮霍國庫。
最後在檄文中號稱要效法太宗奉天靖難,號召天下藩王、官員、豪紳共同起兵,匡扶社稷重立賢君。
僅半個月的時間,河南、山東、浙江、湖廣、江西等多地官員、武將、地方豪紳響應,
隨後月餘又陸續有鄭王、潞王、趙王、德王、衡王、崇王、惠王、荊王、淮王、榮王、吉王等十一位藩王響應起兵。
各路叛軍紛紛攻城掠地,向南直隸方向前進。
南直隸駐軍果然像朱天明所說,幾乎都是不戰而退,各自退往軍工業基地或是港口區域,再有就是退入南京城。
崇禎也象征性的從周邊各省調動了幾支平叛人馬,但這些軍隊不是對峙觀望,就是一觸即潰。
幾仗打下來福王的聲勢日隆,又有大批的土匪山賊、各地會道門組織和民間商團武裝也加入了福王的叛軍。
崇禎七年三月十三,各路叛軍已雲集南京城下。
朱嘉赫與張虎臣率南京的皇家禁衛軍第三師,及退入南京城的皇家陸軍第三軍部隊加固城防,準備迎戰。
各路叛軍首領雲集於南京城外,共有兵馬二十三萬,共同推舉福王為靖難軍盟主。
就在布局完成,崇禎和朱天明準備收網之時,發生了幾起意外變故。
崇禎七年三月二十六日,山東的泰安王朱壽鏞次子朱以海打出“勤王平叛”的旗幟,儘散家資招募兵勇,起兵進入兗州,
脅迫魯王共同起兵勤王,隨後率兵猛攻德王和衡王的封地濟南和青州。
崇禎七年四月初一,南陽的唐王朱聿鍵響應泰安王,也招募兵勇起兵勤王平叛,率兵進攻福王的根據地洛陽。
聞聽這兩個藩王起兵的消息,崇禎感到欣慰的同時,也很擔心他們吃虧,於是緊急下令朱天明節製南北直隸兵馬及皇家海軍,火速南下平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