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站在遠處看著炮彈旋轉著飛過去,落在了不遠處的山坡上。砰的一聲爆炸,早就標好字的靶子瞬間被炸上了。
大炮沒停,砰砰砰砰,又連續打了四發炮彈,全部都炸在了一個位置。地麵的泥土被濺起了老高,煙霧彌漫在了整個陣地上。
“怎麼樣?”秦剛笑嗬嗬的對吳三桂說道,“全新的大炮,最大的優點就是射速快,拉到野外,絕對能夠讓皇太極也吃不了兜著走。”
吳三桂目瞪口呆著,看著這一幕,指著不遠處的彈著點說道:“咱們能不能到那邊看看,我想看看究竟炸成了什麼樣。”
“當然沒問題,”秦剛點了點頭,對旁邊的人說道,“牽兩匹馬來,我要和吳將軍過去看看。”
“是,將軍。”手下連忙答應了一聲,兩匹戰馬很快就被牽了過來。
吳三桂和秦剛兩個人翻身上了戰馬,朝著靶子的地方就奔跑了過去。
秦剛雖然知道一些,但其實他知道的並不是很多,M1897年式75mm速射炮的誕生是世界軍事史上的一件頭等大事。
在此之前,不論是十九世紀的英國阿姆斯特朗後膛炮,或是十五世紀時土耳其人圍攻君士坦丁堡所用的巨炮,不論前裝後裝、滑膛線膛,它們無一例外都有一個缺點,那就是後坐力。
火炮發射時的後坐力會將炮身往後推離炮位,不僅士兵要費力將它推回原位,限製了火炮放列時可以選擇的地點,同時更使得瞄準儘失,得重新計算彈道諸元,既費時又無效率。
法國人做出的改良,在於他們給火炮加上了一個液壓駐退複進機構———如此一來,火炮的後坐力便由駐退機吸收,而減輕了傳達到炮架上的後坐力。
裝備了駐退機的M1897型75毫米速射炮由於無需推回炮位,每分鐘可以噴出十五發炮彈、極限狀態可達到三十發的驚人火力。
如同加特林多管槍一樣,法國陸軍視75毫米速射炮為鎮軍之寶,將之密而不宣,直到1901年八國聯軍對抗義和團時,德軍才在北京城外見識到了法國人的秘密武器之恐怖。
美國、波蘭、日本很快就跟著向法國輸入了75毫米速射炮並展開仿製或授權生產,英國、俄羅斯等國家雖然基於實戰經驗而對速射炮保持著懷疑感,但也開始按照法國的方法研製自己國產的速射炮。
德國人在速射炮革命中是唯一的輸家,因為法國對於德國念念不忘的仇恨,始終拒絕將75毫米速射炮的設計圖授權給德國人。
結果使得德國不得不將自己手頭上的舊式野炮與有缺陷的77毫米速射炮升級修改,但不管怎麼努力,德國人都還是麵對著坐擁絕對領先優勢的法國火炮望洋興歎。
正是因為如此,德國人大膽的邁出了火炮的另一種玩法,增加口徑和射程,我沒你射速快,但是我比你射的遠,比你威力大,你雖然射的快,但你夠不到我。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M1897型75mm加農炮改變了火炮的曆史和進程。
這門大炮與我國也是有緣分的,在亮劍電視劇中,它被稱為意大利炮。一戰開始後,法國援助盟友意大利400門M1897型火炮,意大利改良後貼上標簽就成了“意大利炮”。
到了二戰時期,這個火炮已經落伍,意大利批量生產很多,他們轉手給了盟友日本,這也是為什麼能從日本人手裡繳獲這門炮的原因。
李剛詳細地研究過自己手裡麵掌握的煉鋼技術以及火炮製造技術,鑄造這門炮生產這門炮的炮彈已經是極限了,這還是在兒子給提供了生產線的情況下。
這是李剛集團最尖端的科技產品,而且僅有兒子提供的生產線可以,想要製造新的生產線,李剛集團還沒有這個能力。
現在李剛隻希望自己手下能夠吃透生產線的技術和知識,短期內也不寄希望於他們能夠複製出來了。(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