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楚駕駛著機甲嚴格按照方舟提供的精確導航位置進行飛行,機甲的推進係統在夜空中發出低沉而有力的轟鳴聲,推動著這個鋼鐵巨獸以穩定的速度向西方前進。機甲內部的導航係統不斷更新著飛行數據,顯示屏上的各種參數和指標都在實時變化著,為陳楚提供著準確的位置信息和飛行狀態。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持續飛行,機甲已經飛越了大約八百多公裡的距離,這個飛行距離相當可觀,足以跨越一個中等規模的大陸板塊,在這個過程中,陳楚通過機甲的觀察窗和外部攝像係統,清楚地看到了下方地麵景觀的逐漸變化,這種變化讓他對這顆星球環境惡化的嚴重程度有了更加直觀和深刻的認識。
導航係統顯示,現在距離目標熱源地已經不到十公裡的距離,這意味著陳楚即將到達這次探索任務的核心區域,那個可能影響整顆星球氣候的神秘熱源就在前方不遠處等待著他的發現和探索。
在這八百多公裡的飛行距離中,沿途的自然景觀呈現出一種令人震撼的荒涼和死寂。那條曾經滋養著無數生命的大河,現在已經完全乾涸,隻剩下蜿蜒曲折的河床痕跡在大地上延伸著,這些河床就像是大地上的傷疤,訴說著曾經的繁榮和如今的衰敗。
河床內部的情況更加令人觸目驚心。那些曾經在充足水源滋潤下茁壯成長的各種植物,現在都已經失去了生命的活力,河床裡麵原本應該是綠意盎然的水生植物和濕地草本,現在卻長滿了枯黃乾燥的雜草,這些雜草在缺水的環境中變得極其脆弱,輕微的風吹就能讓它們發出沙沙的響聲,仿佛在哀歎著逝去的美好時光。
更令人心痛的是那些曾經高大挺拔的樹木,這些大樹原本是河流生態係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的根係深深紮入河床附近的土壤中,吸收著豐富的地下水分,為周圍的環境提供著陰涼和氧氣,然而,隨著河流的乾涸和地下水位的下降,這些大樹也逐漸失去了生存的基礎。
現在,這些曾經枝繁葉茂的大樹已經完全失去了往日的生機,它們的樹葉早已全部掉光,隻剩下光禿禿的枝乾和樹枝在空中張牙舞爪地伸展著,這些枯死的樹枝在恒星光輝的照射下投下奇異的影子,形狀扭曲而詭異,就像是被某種邪惡力量詛咒後定格的猛獸,永遠保持著痛苦掙紮的姿態。
這種景象給人一種強烈的末世感和絕望感,曾經充滿生機的自然環境現在變成了死亡的荒野,生命的痕跡幾乎完全消失,隻留下乾燥的土地和枯死的動植物殘骸,這種變化的速度和程度都是令人震驚的,它清楚地表明了環境惡化對生態係統造成的毀滅性影響。
當導航係統顯示距離熱源地已經很近的時候,下方的地形開始發生顯著的變化。
一馬平川的平原地區逐漸結束了,取而代之的是連綿起伏的山嶺地帶,這種地形的轉換是漸進的,首先出現的是一些低矮的丘陵,然後逐漸升高,最終形成了雄偉壯觀的山脈。
這些山嶺的規模和氣勢都是極其雄偉的,它們如同大地的脊梁般屹立在荒原的儘頭,每一座山峰都有著獨特的形狀和輪廓,有的尖銳如劍,有的圓潤如丘,有的平坦如台,在恒星光輝的照射下,這些山嶺呈現出不同層次的光影效果,遠山如黛,近山如鐵,形成了一幅壯麗的自然畫卷。
從空中俯瞰,這些綿延起伏的山嶺仿佛一條條巨龍橫臥在大地上,它們的身軀蜿蜒曲折,時而高聳入雲,時而俯身貼地。山脊線在地平線上勾勒出優美而雄壯的輪廓,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覺衝擊和心靈震撼。這種自然景觀的壯美程度是任何人工建築都無法比擬的,它體現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創造力和無窮的魅力。
就在陳楚沉浸在這種壯麗景觀的欣賞中時,突然間,他的目光被遠方山嶺儘頭的某個異常景象所吸引,在那裡,似乎有一些具有規則幾何形狀的建築物矗立著,這些建築物的輪廓在山峰的襯托下顯得格外醒目和突出。
建築物?
這個發現讓陳楚感到既驚訝,他沒有想到在這個偏遠而荒涼的地區,居然還能發現人類活動的痕跡。這些建築物的存在可能意味著這裡曾經有過人類的定居點,或者現在仍然有人類在這裡生活和工作。
從遠處觀察,這些建築物呈現出一種宏偉而莊嚴的外觀,就像是古代帝王建造的雄偉宮殿一樣,它們的規模看起來相當龐大,建築風格也顯得非常獨特和引人注目,在山峰的背景襯托下,這些建築物給人一種神秘而威嚴的感覺,仿佛隱藏著某種重要的秘密或寶藏。
陳楚立即調整了機甲的飛行方向,連忙控製著這個鋼鐵巨獸朝那些規則的建築物飛去,機甲的推進係統發出更加強勁的轟鳴聲,推動著機甲以最快的速度向目標區域前進。
陳楚的心中充滿了好奇和期待,他迫切想要了解這些神秘建築物的真實麵目和用途。
幾分鐘之後,經過快速的飛行,陳楚終於到達了那些建築物的腳下,然而,當他近距離觀察這些所謂的"建築物"時,卻發現了一個令人意外的真相:這些看起來像宮殿的結構實際上並不是真正的建築物,而是一座規模龐大的廢棄采石場。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原來,這個采石場在長期的開采過程中,形成了許多規則的切割麵和幾何形狀的結構,這些人工切割出來的線條和平麵,在遠距離觀察時確實很容易被誤認為是精心設計的建築物,特彆是在特定的光線角度和觀察位置下,這些切割麵的組合會產生一種類似於宮殿或廟宇的視覺效果。
雖然發現這不是真正的建築物讓陳楚感到有些失望,但是這座采石場本身的規模和氣勢卻是真正令人震撼的,即使陳楚駕駛著重達數十噸的巨型機甲屹立在山腳下,也能夠強烈地感受到這座采石場所散發出來的巨大壓迫感和威嚴氣勢。
這種壓迫感不僅來自於采石場的巨大規模,更來自於人類改造自然的驚人能力的體現。
在這裡,人類用自己的智慧和技術,將堅硬的山岩切割成規則的形狀,創造出了一個人工的地質奇觀,這種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結果,既體現了人類的創造力,也展現了自然的雄偉和壯麗。
為了能夠更加詳細和全麵地觀察這座令人震撼的采石場,陳楚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他放棄了繼續駕駛笨重的機甲進行觀察,而是重新召喚出了更加靈活便捷的飛行滑板。
雖然飛行滑板在防護能力和舒適性方麵不如機甲,但在進行近距離觀察和精細操作時,它的機動性和靈活性優勢是顯而易見的。
陳楚熟練地從機甲中轉移到飛行滑板上,然後開始踩著飛行滑板在采石場上空進行貼近觀察,這種觀察方式讓他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和高度來欣賞這座人工奇觀的壯麗景象,也讓他能夠更加清楚地了解采石場的具體結構和規模。
從空中近距離觀察,這座采石場的規模確實是極為宏大的,其壯觀程度遠遠超出了陳楚的想象,整個采石場占地麵積達到了數平方公裡,深度也達到了數百米。這樣的規模在任何時代都是一個巨大的工程項目,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技術資源才能完成。
采石場的開采工作顯然經曆了相當長的時間,因為從切割麵的風化程度和植被生長情況來看,這裡的開采活動可能已經停止了很多年,然而,即使經過了歲月的侵蝕,這座采石場依然保持著令人敬畏的雄偉氣勢,充分展現了大當年的技術實力。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采石場中那些巨大的切割斷麵,這些斷麵的規模動輒達到數十米的高度和寬度,形成了一麵麵光滑平整的石壁,這些石壁就像是巨大的鏡麵,在星輝的照射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每一個切割斷麵都體現了精湛的工藝技術和嚴格的質量控製,切割線條筆直而精確,表麵光滑而平整。
這些巨大的切割斷麵不僅在技術上令人讚歎,在視覺上也產生了強烈的震撼效果。
當陳楚飛行在這些石壁之間時,感覺就像是在一個巨大的石頭迷宮中穿行,高聳的石壁在兩側聳立著,給人一種被巨人包圍的感覺,這種空間的壓迫感和視覺的衝擊力是任何照片或描述都無法完全傳達的,隻有親身體驗才能真正感受到其中的震撼。
采石場的底部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凹陷區域,這個區域的深度達到了數百米。從上往下俯瞰,整個凹陷區域就像是大地上的一個巨大傷口,展現著人類開采活動對自然環境造成的深刻影響,凹陷區域的底部相對平坦,但可以看到許多巨大的石塊和碎石堆積在那裡,這些都是開采過程中產生的廢料和副產品。
在采石場的不同層次上,可以看到許多水平的平台和階梯狀的結構。這些平台是為了便於開采作業而專門設計的,它們形成了一個複雜的立體交通網絡,讓工人和設備能夠到達采石場的各個部位,雖然現在這些平台已經廢棄不用,但依然可以想象當年這裡熱火朝天的開采場景。
采石場的岩石質地看起來非常堅硬和致密,呈現出深灰色和淺灰色相間的色彩,這些岩石的紋理清晰可見,層次分明,顯示出地質形成過程中的複雜曆史,在某些切割麵上,還可以看到一些化石的痕跡和礦物質的結晶,這些都為這座采石場增添了額外的科學價值和觀賞價值。
更令人驚歎的是采石場周圍的自然環境與人工結構的完美融合,雖然這裡經曆了大規模的人工開采,但大自然也在逐漸收回自己的領地,在一些廢棄的平台上,可以看到乾枯的植物,它們的根係深深紮入岩石的縫隙中。
在采石場的某些角落,還可以看到一些小型的水池,這些水池是由雨水積聚形成的。雖然在當前乾旱的環境下,這些水池大多已經乾涸,但從它們的痕跡可以看出,在正常的氣候條件下,這裡應該有著相當豐富的水資源。這些水池不僅為野生動物提供了飲水來源,也為采石場增添了一抹生機和活力。
從工程技術的角度來看,這座采石場的建設和運營需要極其先進的技術和設備支持。那些巨大而精確的切割麵不可能是用簡單的手工工具完成的,必須使用大型的機械設備和先進的切割技術。這說明當年的建造者們擁有相當高的技術水平和工程能力,能夠完成如此複雜和龐大的項目。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采石場的設計也體現出了高度的規劃性和係統性。整個開采過程顯然是經過精心規劃的,不同區域的開采順序、運輸路線的設計、廢料的處理等都考慮得非常周到。這種係統性的規劃不僅提高了開采效率,也最大程度地減少了對周圍環境的影響。
這座采石場為什麼被廢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