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教讀寫,不教釋義,那麼你們學這《論語》有何意義?”李察怒道,這次的怒不是對堂下的孩子們,而是對之前的先生石如英。
“回先生的話,為了識字。隻要我們會讀了,會寫了,我們以後不管讀什麼,就都認識這些字了。一年的世間我們已經認識三百多個字了,有什麼不對嗎?”丘神績疑惑的問道,他不知道被自己父親稱之為了不得的人物,為什麼會突然發怒。
“什麼?你們讀《論語》隻為識字?那你們之前的啟蒙讀物都是什麼?就是你們一開始都讀什麼書?”李察驚訝的問道。
“回先生的話,先生教什麼,我們就讀什麼,現在的先生教的是《論語》,之前的先生教的是《孝經》,再之前的先生教的是《爾雅》。”丘神績雖然不知道先生為什麼這麼問,還是規規矩矩的回答道。
這可真把李察驚著了,我的那個乖乖,這就厲害了。大唐的孩子識字都是從《論語》和《四書五經》開始的?如此晦澀難懂的文章,拿來給孩子們啟蒙?這也太難為剛開始識字的孩子了吧?在後世學習幾年的孩子,想背誦一篇四書五經的文章也要很長時間吧?
後世孩子們的啟蒙讀物很多,最早的就是《千字文》,後來慢慢被《三字經》,《百家姓》,《弟子規》所替代,就算是《三字經》和《百家姓》是宋朝才出現的,《弟子規》更是清朝才出現的,但是《千字文》在前朝就有了啊,怎麼不拿來用?郎朗上口的《千字文》用來識字怎麼也比晦澀難懂的《論語》和《四書五經》強吧。彆說什麼《論語》和《四書五經》更有教育意義,隻教讀寫,不教釋義,有什麼教育意義?
像堂下的這些孩子,雖然平時還要練習武藝,但一年隻認識三百多個字,這也太慢了吧,一年熟記《三字經》和《弟子規》完全沒問題吧?這怎麼也有一兩千字了吧。
既然隻是單純的為了識字,李察不打算再教這幫孩子們《論語》了,本來李察打算先教孩子們《千字文》的,再想想,有了更好的《三字經》,乾脆一步到位得了。反正自己拿出《三字經》和《弟子規》又不是多難,都在自己的腦子裡裝著,寫出來就是了。至於《百家姓》就算了,他可不想給自己找麻煩,人家宋朝人寫的,當然是趙字在最前麵,你現在寫出來把趙錢孫排在李前麵是怎麼回事,掰持不清。你改成李錢孫趙,周吳鄭王也沒問題,隻是李察過不了自己心中的那道坎,人家老朱家後來得了江山,也沒見把百家姓第一個改成朱。還是把真正的《百家姓》留給後人吧。
“孩子們,從今天開始我是你們新的先生,你們以前先生教的《論語》我不教了,我教給你們一本新的讀物,名字叫做《三字經》,現在我把開篇寫下來,你們照著寫下來,然後我教給你們怎麼讀。”說完李察低頭找粉筆。
這一低頭,讓一心想要開啟新的啟蒙教育曆史的李察傻眼了。
李察完全忘了這裡是大唐的學堂,不是他後世支教的教室。桌子上隻有一本手抄版的《論語》,身後也沒有黑板。這咋教?我想做點事怎麼就這麼難啊
李察抬頭看了一眼堂下,五十六名兒童,人手一本手抄版的論語,眼巴巴的看著李察,想聽這位新的先生教給自己的新的讀物。
李察撓了撓頭,尷尬的訕笑了一聲。“那個今天先生來的匆忙,沒來得及給各位同學帶上課用的書本,明天我再教給大家《三字經》。先生現在有點急事要處理,同學們還是先溫習之前先生所教的《論語》,下學後自行回家。”說完,李察狼狽的逃出了學堂。
逃出學堂的李察,一頭紮進了自己的房間,拿出紙筆書寫起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唐高祖,起義師。除隋亂,創國基。二十傳,三百載。梁滅之,國乃改。
等一下,這句不行,刪了不要了,後麵這些朝代也不要了,還“二十傳,三百載”這樣讓人有心人看到了,還不告我個謀反之罪啊。
來,接著寫“史雖繁,讀有次。史記一,漢書二。後漢三,國誌四。兼證經,參通鑒。”
“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這一句也不要了,蘇老全的曾曾曾祖都還沒出生呢。
“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好了,寫完了,大唐版的三字經正式出爐。
接下來是《弟子規》,這個好寫,完全不用動腦筋修改,直接默寫出來就行了。
兩個時辰,李察抻了一個懶腰,放下了手中的毛筆,大唐版的《三字經》,全版的《弟子規》,洋洋灑灑兩千字,正式出爐。
“還有漢語拚音,要不要把它也一並弄出來?”李察歪著腦袋自語道。
算了,那玩意是全民普及教育的產物,那隻是讓孩子們自學時用的。現在的大唐想掃除文盲,全民普及教育還有很長的路的要走。讀不起書的人,有了注音讀物,學會了拚音還是沒書可讀,讀得起書的人,也都有老師教著識字,看著讀書,不需要自學。現在拿出來不但沒用,還自找麻煩,所以算了,等時機成熟了再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