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肇蹙眉道:“劉禪也未免太過懦弱了吧?
即便敵人兵臨城下,他又為何不放一槍一箭就投降?
難道他作為君主連抵抗的勇氣都沒有?”
任小天無奈的搖了搖頭:“不是劉禪不想抵抗,而是實在無力抵抗。
當時成都城中雖然還有萬餘兵力,但他們都是些老弱病殘,根本不是鄧艾麾下精銳的對手。
何況城中存糧不多,就算劉禪想要堅守也撐不了多長時間。”
劉肇詫異道:“好歹也是一國之都城,為何劉禪過的如此之慘?”
“本來蜀漢就是三國中最為弱勢的一方,無論是人口、兵力、糧草都不如東吳,更彆說是曹魏了。
當時傾儘蜀漢舉國之力也不過能硬湊出十萬的兵力。
而僅僅鄧艾和鐘會麾下入蜀的軍隊就已經達到了近二十萬之多。
除去必要防備南蠻和東吳的軍隊之外,薑維帶走了五萬多人在劍閣抵擋鐘會的十萬主力。
不過他怎麼也沒料到鄧艾兵出奇謀,他帶三萬人從景穀道偷渡,繞到薑維背後進抵成都附近。
鄧艾率部渡過景穀道後糧草幾乎用儘,然江油守將馬邈不戰而降,讓鄧艾獲得了重要的補給。
諸葛亮之子諸葛瞻從成都帶了一萬人馬倉促趕到涪縣,然而這時候諸葛瞻卻猶豫了。
尚書郎黃崇多次勸說諸葛瞻迅速搶占有利地形,阻止鄧艾進入川中平原。
但是諸葛瞻卻沒有聽從他的意見,導致鄧艾長驅直入將諸葛瞻的前軍殺的大敗。
諸葛瞻無奈之下隻能率軍撤回綿竹。
雙方在綿竹展開決戰,這也是關乎蜀漢生死存亡的最後一戰。
戰爭的結果就是蜀漢不敵曹魏,諸葛瞻、張遵張飛之子)等人儘數戰死。
鄧艾攜勝勇一路直逼成都城下。
此時薑維被鐘會牽製在劍閣無法抽身。
就算他選擇撤軍回援,也會被身後的鐘會追擊。
連年的征戰導致益州百姓厭戰情緒高漲,整個成都城內都彌漫著反戰的情緒。
還有更重要的一點,主戰派薑維外出作戰,整個蜀漢朝堂內基本都是投降派大臣。
以譙周為代表的大臣極力勸說劉禪投降。
劉禪權衡利弊之後最終選擇了打開城門,向鄧艾投降。
因為他深知即便他不降,投降派大臣也會把他綁了出城投降。
更壞的結果就是投降派大臣把他殺了之後再降。
與其坐以待斃,還不如主動投降。
這樣起碼還能保全自己的性命,也能讓成都百姓免遭戰亂之苦。”
劉備哀歎一聲:“如此也不能全怨阿鬥。”
任小天點點頭:“劉禪的確算不上什麼好皇帝,但總歸也沒做過什麼太錯的事情。
後世之所以貶低他,還是因為樂不思蜀這個成語的緣故。
然而換個角度想一想,麵對司馬昭的試探,劉禪又能怎麼回答?
但凡他敢表露出一絲對亡國的悔恨,那麼等待他的就是屠刀落下。”
“本王看蜀漢之亡都要賴薑維,要不是他連年北伐致使國力空虛,又怎麼會亡的那麼快?”
李元吉言語之中都是對薑維的不屑。
任小天搖頭道:“元吉老兄你此言未免有失偏頗了。
薑維北伐的確對蜀漢國力有損這不假。
但是他不北伐,蜀漢就不滅亡了嗎?
以蜀漢與曹魏的國力差距來看,早晚也是免不了滅亡的。
不過一個是在反抗中滅亡,另一個是如溫水煮青蛙一般滅亡。
薑維多次北伐是勝多負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