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存亡之際,他們居然還在想這些?”
劉邦這種好脾氣都被氣笑了。
二百年的統治還是無法讓你們放下嗎?
都什麼時候了還在這兒搞窩裡鬥?
帶英人的刀可是都架在你們清人的脖子上了啊!
退一萬步講,就算你們要窩裡鬥,能不能等打退了帶英之後再說?
“這種防備貫穿清廷始終。
鴉片戰爭剛剛開始,兩廣地區兵力不足。
禁煙功臣林則徐不得不臨時招募五千名鄉勇抵抗帶英海軍。
可還沒等出發,就被兩廣總督琦善以恐其滋事為由裁撤。”
趙煦發狠道:“靠!靠!靠!”
因為他從琦善身上仿佛看到了趙構的影子。
實際上這個琦善比趙構還不如。
他是堅定的主和派,被帶英嚇破膽的他居然私下和帶英簽訂了《穿鼻條約》
也就是《南京條約》的前身。
對於這種喪權辱國的臣子,道光居然隻是免官了事。
最離譜的是沒有多久他就又複起了。
朝中要都是這種大臣,那清朝又豈能不亡?
“還有我先前提到的奕經。
寧波失利之後,他想要依靠餘姚、慈溪一帶的鹽梟來組成鄉勇抗擊帶英。
人很快就湊齊了,但是奕經卻一點火器裝備不發給他們。
隻是一人發了一根木棍,就這麼讓他們上戰場去和帶英作戰。
像這樣懸殊的戰鬥,哪裡有一絲一毫的勝算?
不出預料的很快就被帶英海軍擊潰了。”
“朕淦!”
這事聽的劉宏都憋了一肚子火。
“再有就是三元裡抗英。
當時已經取得勝果的鄉民隊伍越來越大,很快就到了一萬餘人的規模。
他們不是被拉壯丁拉來的,而是自願加入主動抵禦英軍。
當時天連降暴雨,帶英的火器大部分失靈。
他們想要趁此機會一舉將帶英圍殲。
然而還沒出發,就被當地官員勒令解散。
就這還不算完,官員還在當地立起一塊石碑,上書嚴禁聚眾滋事。
鄉民迫於官府壓力,隻能無奈解散。
原本該給英軍重創的機會就這樣白白流失了。”
清朝三任皇帝中唯有雍正陷入了沉思。
另外兩人似乎沒有任何的觸動。
看來在他們心裡,還是漢人的威脅要更大。
如果把道光換成是他們,他們也未必就能同意漢人聚集起來抗擊帶英。
任小天看了他們一眼。
對他們那點小心思是心知肚明。
不過眼下任小天隻是陳述曆史,也懶得去戳破他們的花花腸子。
任小天繼續說道:“原因之五,那就是三年的戰爭讓道光皇帝實在不願再多花軍費了。
三年時間足足燒掉了兩千八百多萬兩白銀,仍舊沒有取得像樣的戰果。
要知道那可是戶部三年的稅收總收入,等於每年收上來的錢全部用作軍費了。
當然,這兩千八百多萬又有幾分落到實處猶未可知。
道光皇帝擔心把戰火燒到內陸會給朝廷帶去更沉重的經濟負擔。
於是他寧願向帶英割地賠款也不願再把戰爭持續下去。”
宇文邕這會也結束了和朱厚照的商談,聽到這裡大怒不止道:“每一寸國土都是將士們一刀一槍打下來的。
若戰敗就割地賠款,那對得起死去的將士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