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讀者您的話還請多多評論,為本作品打分支持哦,您的意見真的很重要。)
草……又玩超了……)
…………
在這裡,有著一個世界。
一個光怪陸離的世界。
但它或許本不應該“存在”。
就好比是一場沒有觀眾的節目,又好像是黑洞那未知的彼端。它們的“存在”與否,真的那麼重要嘛?
或者應該這麼問,這個世界它真的“存在”過嘛?
然而很幸運的是,因為一個“奇跡”的出現,使得世界“存在”了。
至於那個令世界最終得以“存在”的“奇跡”的名字,則叫做“生命”。
而這個被稱作了“生命”的“奇跡”,它本應該從屬於這個“世界”,因為構成它的元素同樣也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沒有一分一毫例外。
可同時它似乎又不能夠被算作是這個“世界”的附庸,因為這些“奇跡”的造物們,它們的身上似乎又出現了一些本不應該出現在這個“世界”上,或者說是此前從來都沒有出現在這個世界上的部分。
這一部分並非任何物質,也不是什麼能量,更不是什麼虛無縹緲的場,而更加難以言明的存在。
在“生命”出現,這些難以言明的存在的從未出現在“世界”中過。
就像是傳遞機械運動信號用以感觸世界的神經,又像是捕捉特定的特征粒子的味覺細胞,還有那些能夠因為電磁波的而產生刺激的接收器視錐細胞。
當然如果隻有這些存在的話那也稱不上什麼“難以言明”“從未出現”。
畢竟任意兩塊石頭互相撞擊所造成的物理形變也一樣可以被視作是對於機械運動的記錄,當活潑元素與適宜元素產生完反應過後所生成的新物質也完全能夠理解為對於特定粒子的捕捉或釋放,還有當電磁輻射照射到任意物體上帶去了能量的轉移之時同樣也能夠理解成對那些物體造成了改變。
所以即便是在“生物”出現之前,“世界”在那一段久遠到無人知曉的黑箱過去之中也同樣每分每秒都在進行著無數的機械運動、化學運動,以及場與能量的轉換。
而由這些運動所造成的物質變化與觸味視等感官也並無什麼不同,都是信息的載體、接收者、記錄者。
至於那個真正的“開天辟地”一般,首次出現在了這個“世界”上的所謂“奇跡般的生命”,則應該是那個位處在觸覺等等感官之後,負責接收各種感官細胞在察覺到了各種外界變化,比如機械運動、微分子擴散、內能改變之類的變化時所產生的刺激信號,再根據這些“間接”的刺激信號,對整個“結構”下達對應指令的這麼一個部分。
沒錯,這個後來被稱之以“神經”的結構或其他承擔著同樣作用的更複雜係統構造,正是“生命”這一概念的核心正體,同時也是之於這整個世界的“奇跡”本身。
它,就是“活著”的代表,是“生物”的特征。
它的工作與否,便區分著其他所有依附於其的附生器官與有機構造體是否“活著”,究竟是屬於“生命整體”,還是“遺骸死物”的分界線。
正是它在這個“世界”上因為各種因緣巧合而誕生的那一瞬間,才昭示著“世界”終於“存在”。
因為正是“生命”的出現,才使得這個世界終於“存在”在了每一雙眼睛的視線之中,終於“存在”在了每一隻鼻頭的嗅探之下,終於“存在”在每一寸肌膚的觸感之上。
至此,這個“世界”才不再是一個“黑箱”,它那精妙的內部齒輪才終於一點一點地暴露在了“他者”的感知之中。
而這一點的意義之震撼深遠,即便是用“開天辟地”這樣窮極人類對於宏大偉業的幻想詞彙去形容,恐怕都隻顯得過於單薄無力。
更不用論在這一個“奇跡”之上又繼續誕生出來了的第二重“奇跡”。
“奇跡”之上的“奇跡”。
那更是已經找不到任何詞彙能夠用以形容那樣的存在。
是的,沒錯,即便“生命誕生”這一“奇跡”已經將這整個“世界”從“生命誕生”的那個時間節點上徹底地分作了上下兩段,但很快在這個“世界”上就又出現了第二重的“奇跡”,將這個“世界”的時間長河給截斷出來了上中下三個階段。
而這第二重“奇跡”也正如我們之前所講述的“生命誕生”一樣,之所以稱它為“奇跡”,是因為在他之後,這個世界上出現了一種此前從未出現過的事物。
第一重奇跡的正體是“生命”,是“神經係統”,是“條件反射”。
而這第二重的“奇跡”則是“非必要思考”。
不同於一塊石頭砸在身上帶來機械性挫傷的“世界”規則,也不同於用小槌敲擊膝蓋致使小腿神經抽搐肌肉舒張的第一重“奇跡”“神經係統條件反射”,第二重“奇跡”的正體則是在第一重“奇跡”“生命體”的基礎之上,繼續發展衍生出來了的“非必要思考”,或者又可以稱之為“非必要、非生存性思維散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