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爸的鑒寶人生!
鼎,從古至今,流傳極廣。
從最初的食器,發展到禮器,幾經更迭。
不僅其社會地位和意義變了,鑄造工藝和造型紋飾也都有了明顯的區彆變化。
這樣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時代不同,社會人類群體的文化信仰不同。
隨著時代更迭,人類文化進步,工藝提升,思想水平就有了鮮明的變化。
譬如鼎這種器物的紋飾,從最開始的興起,到往後時代,變化就由繁入簡。
早期時候,人類群體的生存十分艱難,天災不斷。
因此,人類群體多以信奉鬼神自然為主。
所以,器物紋飾多是雷紋、雲紋、水波紋等自然現象紋飾。
持續到商周時期,人類思想開化以後,明白了鬼神的虛無,從而減少了對鬼神自然的敬畏。
而隨著人類群體增多,生存區域擴張,觸及到猛獸等野外生物。
猛獸凶狠,人類遠遠不及。
所以往後時期,人類群體開始敬畏猛獸。
因此,器物紋飾逐漸轉變為以獸麵紋、再發展到龍鳳、麒麟、饕鬄、貔貅等妖獸形象。
再隨著人類群體增加,社會武力加強,猛獸等野外生物對人類生存領地威脅逐漸減小。
人類群體對野獸生物的敬畏感削弱,器物紋飾的發展,便開始由繁入簡,變得輕鬆簡潔化。
器物紋飾不再駁雜,相對減少。
持續到秦漢時期,許多器物都以素麵為主了。
或是簡潔的直線紋、波曲紋、幾何紋等。
因此,鑒定古玩文物的時候,想要判斷其生產的年代,從器物造型和紋飾,基本都能夠判彆出來的。
當然,像這種後期仿造的器物,則需要多加綜合,嚴加謹慎。
麵對著唐彥總結出來的答案,鐘慶安詫異了下。
稍作沉吟,隨即笑問道“小兄弟如何這般肯定,這尊鼎器就是秦漢時期的?又如何肯定,這是禮器?”
唐彥的答案,太過篤定。
信誓旦旦的口吻,不得不讓鐘慶安倍感好奇。
而麵對著鐘慶安的質詢,唐彥灑然一笑,絲毫沒有意外。
似乎早已經猜到,鐘慶安會質詢一樣。
“鐘前輩這是想考較晚輩嗎?”
輕笑一聲,唐彥信然道“這尊鼎說來複雜,但若仔細觀察,卻可以很明顯的發現破綻啊。”
“先前晚輩上手時,有意掂量了下,這尊鼎的份量,明顯偏重。因此,晚輩斷定,這尊鼎鑄造所用的銅,雜質不大,應該十分純粹。”
“而稍微懂行的人便應該知曉,冶銅技術在商周時期是十分複雜的。所以商周時期的銅器,雜質多,密度小,鑄造成器則份量偏輕。”
“而冶銅技術一直持續發展到秦漢時期,才逐漸趨於完美,達到純粹的地步。因此,秦漢時期的銅器雜質小,密度大,鑄造成器的份量則會偏重。”
說到這裡,唐彥笑容愈發濃鬱“至於晚輩為何肯定這尊鼎是禮器,原因就更簡單了。這尊鼎上麵的銘文多達數十個,便足以佐證。”
“稍微了解銘文的便應該知道,像這樣多達數十個銘文的,已然屬於長篇銘文。而長篇銘文,一般隻會出現在禮器之上。”
禮器,是指古代中國貴族在舉行祭祀、宴饗(xiǎng)、征伐及喪葬等禮儀活動中使用的器物。
銘文,原指古人在青銅禮器上加鑄文字,以記錄鑄造該器的原由、或所紀念祭祀的人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