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大唐吐蕃傾國爭奪的石堡城,在唐軍抵達後,開城投降。
大唐天子旌旗在天唐府,自然吸引無數百姓湧來。
李曄一紙恢複衣冠的詔令發出,百姓紛紛解辮右衽,衣服沒有換,氣質卻變了。
經曆了一百多年的吐蕃殘酷統治之後,其實大部分百姓都不知道自己是什麼族,隻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記憶,後來張議潮起事,吐穀渾、黨項、羊同、白蘭羌、唐遺民短暫的回光返照,隻不過民族記憶的斷裂,再難續接,後來乾脆融合成新的嗢末部族。
擺在李曄麵前的是一個嶄新的族群,還未形成自己文化。
在以後的歲月中,它可以是吐蕃,可以是西夏,可以是蒙古。
但今時今日,它隻能融入大唐,成為大唐的新鮮血液!
李曄剛準備宣告詔令,承認所有人的大唐子民身份,卻被李巨川阻止了。
“輕易得來的東西,必不會珍惜,大唐離開此地一百三十年,人心離散,今日不過是畏懼陛下大軍,所以才束發右衽,然若想長治久安,必須劃等而治!”
李曄行事,隻抓一個方向,細節之處多有疏漏。
的確,輕易得來的東西不會珍惜,這是人性。
而且也顯得大唐子民這個身份過於廉價。
後世對呆灣那麼好,島民不知珍惜也就罷了,吃飯砸鍋吃肉罵娘,轉身跪舔美日。
“朕思慮不周,幸有下己為朕補遺。”說完,李曄衝李巨川拱手一拜。
李巨川也動容起來,“此乃臣之本分,陛下雄才大略,短短三年時間,大唐起死回生,還能收複河隴,古來賢君不過如此。”
饒是李曄臉皮厚,也一陣肉麻,幸虧劉鄩收複河湟各地去了,不然被他聽到,免不了一陣尷尬。
天無絕人之路,李曄隻不過適逢其會。
兩人商業互吹了一陣,這才進入正題。
“臣建議,河隴之民劃為四等,第一等唐民,精通唐言,心懷大唐,編入戶籍,上繳五成賦稅,可穿圓領袍、戴璞帽,出入可騎馬乘車。第二等化民,日常能說出唐言,服從王化,賦稅六成,還需承擔徭役,可穿袍束發,不可戴璞帽,可騎馬不可乘車。第三等歸民,不通唐言,有心入唐,圓領袍、戴璞帽皆不允,但可騎馬,賦稅七成,承擔徭役。第四等下民,此類人隻想保持原有部族習俗,無心入唐,故賦稅八成,承擔徭役,選部族中精壯者充軍。此乃臣之歸化策!”
李巨川越說眼神越亮,顯然這個歸化策在他心中醞釀多時。
李曄皺眉道“會不會太嚴苛了?”
賦稅八成,基本就成了農奴。
“昔日大唐強盛,可徐徐圖之,但如今大唐疲弱,若無明法,陛下大軍一去,此地又陷落胡塵矣!且臣之四等百姓,並非一成不變,滿足條件,下民可升為歸民,歸民升化民,化民升唐民!”
“準!”李曄一錘定音。
李巨川此策洞悉人心,也利用了人性的弱點。
沒有比較,不見高低。
一個合理的製度,是有上升通道的,一味的寬大示好,反而讓大唐沒有威嚴。
若想快速消化河隴地區,李巨川的歸化策必須推行!
這麼浩大的工程,單憑唐軍是不能勝任的,是時候中土的文人們貢獻力量了。
武人開疆拓土,文人教化治理。
武營中還養著大量今年科舉落榜的士子。
李曄準備全部征調到天唐府。
不過在這一切沒開始之前,李茂貞、楊崇本父子,也該解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