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四章】發現
即便各種條件的影響下,張錦等人可以快速察覺到杜錦的異常,並且將杜錦製服,這種假設也幾乎沒有什麼現實意義可言,隻能算作一種自我安慰的設想罷了。
因為張錦等人能夠及時應對的前提,是建立在他們對杜錦本身就報以較高的警惕和警戒,確保在杜錦有異樣的時候可以本能的進行防護和攻擊的先決條件下,但事實上呢?杜錦作為此程專門保護的要員,核心人物,屬於重點保護目標。
就算杜錦真的出現什麼異樣,比如之前杜錦因為“修正者”的緣故陷入反噬狀態時,車上的人想到的最嚴重的處置辦法,也隻有利用限製手段將其控製起來,確保其生命安全的情況下再帶到合適的地方進行治療,誰會想著杜錦一有問題直接超他腦門來一槍?押運犯人都沒有這麼離譜。
所以杜錦如果真的發泄自己心中的負麵情緒,那麼在車內的張錦等人麵臨的絕對是一場噩夢,內部混亂通常是最難以抵禦和應對的,比如在it網絡技術行業,在許多時候,內部威脅比外部攻擊更讓人難以發現。有效檢測和識彆內部威脅的最大問題之一是,由於內部人員通常享有授權網絡訪問權限,他們的絕大部分行為都是正常的——尤其是對那些有權訪問敏感數據的人員。因為難以確定他們的訪問意圖,所以將正常活動與可疑行為分開很難。
杜錦顯然非常清晰的明白這一點,一方麵是不能讓自己背負上無辜者人命用一輩子的負債感去償還、彌補,況且張錦作為木衛三軍政府安排給自己的陪同負責人,對自己的要求和態度恰到好處,沒有讓杜錦有絲毫的不適和厭煩,而且從之前的一些交流中,杜錦也發現張錦是個非常純粹且有家國情懷和擔當的軍人,況且能夠被遊承望和封季同總督來安排與自己“談瘧,其本身也算是軍政府的心腹之一,不管是以木衛三軍政府來,還是以木衛三軍港艦隊來,張錦都是有著重要價值的軍官,這樣的人要是死在自家人手中,實在是太悲催了!
另一方麵,如果作為木衛三軍港第一艦隊的副指揮的張錦出事,就算杜錦最後憑借種種機遇已經黑色血印的幫助,逃脫合一教的獵殺圈,木衛三軍政府方麵,尤其是遊承望那邊,絕對會對自己施加嚴格的調查,即便最後沒有將杜錦定罪,杜錦之前千辛萬苦獲得的封季同和遊承望的信任也會一瞬間煙消雲散,化為烏櫻
杜錦可沒有任何把握能夠在短時間內重新獲得兩者的信任,對於人際關係杜錦倒還在行,畢竟他在夏**校中的風評和人緣都不錯,但這種隔閡就超出杜錦的處理範圍之外了,到時最好的結果就是把杜錦安排到一個閒散的位置,但杜錦很清楚血印和合一教的壓迫在一步步逼近,真的到了這一步,他從木衛三這裡獲得對抗合一教和血印資本的計劃就徹底破產了,至於在其他殖民地或行星找突破口?
等他再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找到了合適的地方,恐怕合一教甚至血印都來親自到他家門口開始慰問了,甚至還要非常“貼心”的安慰幾句,然後再收割他的生命,想到這種場景,杜錦便會不寒而栗。
正因為知道自己暴起造成的後果,加上自我價值觀的排斥和拒絕,為了自己也為了其餘人,所以杜錦才會始終留出一部分自製力來維持這個控製自我的限製條件,獨自一個人慢慢的磨耗那些瘋狂的負麵人格,把負擔和壓力都留給了自己,這其中的緣由督查長老的複製體隻是略微思考和探查就完全知曉,畢竟它現在已經處於主人格的地位之中,雖然因為時間尚短沒辦法完全控製和掌握杜錦的思維,但已經可以對杜錦的思維進行一些驗算和逆推。
“真是軟弱的生物!”
複製體嘲笑了一聲,善良,是人性的光芒,“勿以善而不為,勿以惡而為之”,當年劉備這句教導劉禪的話,我們時候就常常從父母、師長那裡聽到。於是,我們選擇與人為善。因為與人為善,我們收獲了友誼和溫暖;因為與人為善,腳下的路越走越寬,善良讓人無愧於良心,不坑人,不害人,走到哪兒都心安;善良的人,坦坦蕩蕩、光明磊落,踏實做事,乾淨製作人,可以消災避禍。善良是我們保護自己的盔甲,隻是,這盔甲最怕一種利泉—道德綁架!一不心,就會被道德綁架戳出一個洞來。
杜錦此刻無疑是被這種“軟肋”束縛了手腳,他沒辦法放棄一切外界因素來百分之百為自己考慮,但這也是人和野獸、魔鬼最本質的不同,完全不顧任何外界羈絆甚至絲毫連自己都不甚在意的獵手,它的破壞力誠然要遠超任何對手,剛開始,摧枯拉朽一般的推進和攻擊會讓眼前的一切敗在自己的攻勢之下,但正因為癲狂,它始終會是孤身一人,沒有任何掩護自己後背的同伴,沒有可供休憩的容身之所,一直走在風雨和殺戮之中,即便血性和麻木可以在精神上掩蓋痛苦和疲憊,但再強壯的身體也會因為長久得不到補充和恢複的消耗而垮掉,到了那時,毫無顧忌才會變成這個獵手最為致命的軟肋。
當然,督查長老現在根本不會考慮到這一點,至少在現在,他已經完全站在了勝利的一方,隻管居高臨下的注視著奄奄一息的獵物,並不會去考慮勝利後自己該修正的問題,所以他隻會嘲諷杜錦的“羸弱”和“愚蠢”,因為他人而牽扯了自己實力的發揮,最終落得如此處境,事實上,督查長老嘲諷的現實確實存在。
而杜錦可聽不到這些,督查長老的影響愈加深入,此時的他僅僅是保持自己的清醒不沉睡下去已經是強弩之末,根本沒有餘力注意到督查長老的嘲諷並且反駁,即便能反駁也沒有什麼大用,最好的結局也不過是在精神層麵上勝利,現實中依舊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不以成敗論英雄\,這句話對於大部分人來,大概隻是在周圍的人遇到了挫折,或是沒做成某事的時候,用來安慰的話罷了。但其實,這句話本身的含義,遠比這個要複雜的多。當你沒有理解這句話背後的真正的道理時,這句話就隻能作為用來安慰彆饒場麵話,而不能成為你心平氣和接受一件事情結果的心態指導。
首先,我們要明白對於結果論和過程論之間都存在的一個道理,那就是任何一件事都不是扁平化的“對與錯”,如果非要將事情變成一個量化的概念,它更像是一個程度化的百分數。這也就意味著,沒有人可以把一件事情做得百分百正確,也不會有人做一件事會百分百錯誤,某位哲學老師曾講過,從道德功利主義的角度,我們要做的,就是將這個正確的百分比提高,錯誤的百分比下降。
這種理論其實聽起來非常的拗口,但也可以舉個簡化後的例子便於理解,假設這裡有一個平行於桌麵的轉盤,這個轉盤被分成了均等的10份,其中有7份被塗上了紅色,剩下的3份被塗上了藍色,然後一個人開始轉動這個轉盤,問:如果隻能猜一個顏色,你猜轉盤停下的時候會是什麼顏色?
不出意外的話,正常人應該都會猜紅色,因為了解過數學數值概念的人都能夠知道,70%的概率是明顯大於30%的概率的,但是,轉盤有沒有可能停在藍色的位置呢?有,是有可能的吧,你選擇了紅色,結果轉盤好巧不巧地,就停在了藍色的位置。
你能自己剛才的決定做錯了嗎?你會後悔自己選了紅色而沒選藍色嗎?可以負責的告訴你,你的決定和選擇是沒有問題的,因為從數學的角度來,70%不論用何種理論來證明,它都是大於30%,可在現實生活中,並不會有那麼公正、標準的環境來讓你做出判斷,即便兩個人做出的決定和策略一模一樣,其施行過程中經由的人不一樣,效果也會大相徑庭,習慣、思維模式、管理製度、外界限製等等........這些因素足以將完全一樣的事物拆分成兩塊完全不同的個體。
究其原因,問題隻是你的運氣可能不夠好,但時運不濟,不是你的問題,能想通這一點,對於違背預期的結果可能就沒那麼難以接受了,其他一些不良情緒,比如自責、懊惱、後悔等也不容易出現,從而可以把後續的損失降到最低,對於這種情況,接下來要做什麼呢?你隻需要再轉一次。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