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生嗓門大,這麼一嚷嚷的,不少人都圍了過來,探頭探腦地看向了餘笙笙,眼底都有些躍躍欲試的目光。
記者來了?還有電視台的人?而且還要采訪他們的小嫂子?
這可是島上頭等的新鮮事啊!
“怎麼記者和電視台的人這麼快就來了?我看看這個報紙——這個報紙是前幾日的,寄到我們島上可能太久了,都過去好幾日了。”陳思思這才將報紙翻了出來,看了看上麵的日記。
“這記者和電視台肯定是看到報紙上麵的消息了,肯定是看了我的文章,這才來采訪餘書記的,餘書記,你趕緊準備準備啊。”陳思思反應了過來,急忙去拉餘笙笙的手臂。
餘笙笙也有些懵。
這陳思思將她寫進文章裡頭也就算了,這下居然還驚動了記者和電視台的人,這簡直是——
“你們好,我們是京城電視台的,請問哪一位是餘笙笙同誌?這次我們過來,是特地想要采訪一下餘笙笙同誌的。”
餘笙笙都還沒有準備好,一行人就烏泱泱地從門口進來了。
餘笙笙急忙迎了上去,分彆與這一夥人握了握手,自我介紹道:“我就是餘笙笙。”
“你就是餘笙笙同誌?讓海島種上雜交海稻穀的餘同誌?”來人都十分驚愕地看著餘笙笙,像是不敢相信。
“天啊,我以為會是個老學者,老教授的,誰能想到,居然是個這麼年輕的同誌,這雜交海稻穀真是你實驗出來的?”其中一個記者眼底閃過了一抹不可置信,甚至有些懷疑地看著餘笙笙。
“這還能有假的?我們島上這麼多人都看著的,就是我們小嫂子弄出來的!今年咱們島上所有人都大豐收,糧倉裡頭都囤得滿滿當當的,以後頓頓都能吃飽飯了!”
“就是啊,這個還能懷疑嗎?小嫂子可不止讓我們吃上飽飯,還讓我們頓頓吃香喝辣的呢!”
“可不止這個,這島上的磚廠,學校,宿舍樓,哪樣不是小嫂子弄起來的?小嫂子不止讓我們吃飽飯,還讓我們有工作,讓島上的孩子有書讀!”
旁邊的讓女兒聽了那個記者的語氣,當即就有些不高興了,紛紛站出來維護餘笙笙。
“餘同誌,我們不是這個意思,這位是我們的記者,小趙,新來的,不太會說話,你多見諒,我們隻是想不到餘同誌居然這麼年輕,簡直就是年少有為,讓我們太震驚了。”
那位趙記者見氣氛不對,也急忙挽回道:“是我說話不太妥當,希望餘同誌大人有大量,不要跟我計較。”
餘笙笙哪有這麼小氣?
不過對於這種上電視還是上報紙的事,她本來沒有那麼熱衷的,但是現在不同,他們島上打算將水果作為經濟農作物種植,到時候就要打開銷路。
既然要打開銷路,那就要宣傳。
這上電視,就是她最好的宣傳機會,而且還是免費的,何樂而不為呢?
“沒事沒事,這都是部隊裡頭的兄弟,性子比較剛直,說話也是直腸子,希望你們不要放在心上才是,這樣,你們跟我來辦公室吧,春生,去沏茶來。”
說著,餘笙笙將這一行人帶到了自己的辦公室中。
這幫人都是看了陳思思的文章才過來的,不止是要來采訪餘笙笙,更多的也是要驗證陳思思這文章裡頭提到的兩三倍產量是否是真的,所以並沒有提前寫好采訪的問題。
餘笙笙簡單介紹了一下雜交海稻穀,然後就帶著他們去參觀去了。
田裡頭還有很多沒有收割的稻穀,島上的家家戶戶門前屋後也都曬滿了金黃的稻穀。
這幫人下到田裡頭,那簡直就被震撼住了。
本來海島上麵都是鹽堿地居多,所以產量很低。
這樣高產的稻田,完全可以說刷新他們的印象了。
尤其是那個趙記者,對著這些稻田就是一通拍攝,就像是膠圈都不要錢一般。
拍攝了稻田,又采訪了不少的村民,這些村民今年收成特彆好,對餘笙笙那可都是特彆感激的。
“都是餘書記的功勞,以往家裡的田隻能收成十擔穀子的,今年收了整整二十五擔!這下好了,再也不用吃粥了,頓頓白米飯都管夠了!”
“我們家今年收了三十擔穀子呢!都是餘書記讓我們種的這種稻穀!就連種子都是餘書記拿出來的!”
“我們家今年收成可多了,整整四十擔稻穀,不止能夠頓頓吃上白米飯,還有餘糧呢!這家有餘糧心裡不慌啊,就算明年收成沒有那麼好,心裡頭也不慌張了,人都開心許多!”
“餘書記是個好官啊!我們剛來島上開荒的時候,吃都吃不飽,頓頓都是野菜,餘書記來了之後,這日子就好過了,當兵的給我們開荒,分了田,餘書記給我們好種子,現在不缺糧食了,而且餘書記還在島上開場,辦學校!”
“島上的磚廠,每家每戶都有兩個名額可以去上班,一個月有幾十塊呢,而且咱們島上的學校念書是免費的,醫務室看病也是免費的!”
“以前這個島上什麼都沒有,全是荒草,現在我們家家戶戶都通電了,晚上有電燈,而且都紛紛蓋起紅磚房子了,也不怕台風和大雨了!現在島上有客船,有供銷社,想要買什麼都方便多了,日子好過了!”
“聽餘書記說,以後還要帶領我們致富,說種植什麼經濟農作物,反正我不管,餘書記叫我們種植什麼,我們就種植什麼!隻要聽餘書記的,這日子保管是越過越好的!”
采訪到這裡,為首的主任看著餘笙笙的目光都不一樣了。
充滿了欽佩。
“餘同誌,你的事跡實在太過傳奇了,我決定,要讓新聞專門為你弄出一個專輯來,專門給你一個報道,鼓勵現在全國各地貧苦的地方,多湧入一些像你這樣的人才,讓全國貧苦的地方都發展起來!”
“是啊,餘同誌,你實在太厲害了,這裡是全國最邊緣最貧瘠的地方,在你的手中,短短兩三年,居然有這樣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國家現在百廢待興,就是需要你這樣的傑出人才啊,我這一路采訪下來,都覺得太感動了。”
“餘同誌,剛剛那個老鄉說的種植什麼經濟農作物,是個什麼舉措,你能不能詳細跟我們說一說,我們將這個也寫進來。”
采訪的班子都對餘笙笙刮目相看,徹底被她的人格魅力給征服了,而且,這個新聞報道出去,肯定會足夠轟動的,他們也能提高收視率,說不定還能拿獎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