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再起!
夜色降臨,星垂野闊。
新野城被黑暗所籠罩,城牆上掛著的燈籠在風中搖曳,光影稀疏。
城內亦是如此,黑暗無聲無息地控製一切,哪怕是城守府,隨著時間的推移,光亮也就在逐漸減少。
宴席已經散去。
以劉備現在的情況,難以像襄陽大族那般夜夜笙歌,酒席直至天明,所以,晚上九點過的樣子,天完全黑下來之後,酒席就散了。
劉封在庭院內走著。
這裡是他住的小院,院子光禿禿的,並沒有竹石花草,地麵平坦,由黃泥混合米漿,再用石碾子多次碾壓而成,院子一角有著石鎖石擔等鍛煉器具,在簷下,風雨難侵的地方,擺著一個武器架子,刀槍劍戟,一一在目。
他天生神力,酷愛習武。
這院子是按照劉封的品味而改裝成這個樣子。
來回踱著步子,他時而抬頭望天,時而望著地麵,陷入沉思。
演義上記載,諸葛亮投入劉備帳下之後,立刻獲得了重用,作為謀主,劉備幾乎是言聽計從,於是,變相地掌控著軍政大權。
真實曆史,其實不然。
暫時來說,諸葛亮在劉備集團不過是新進,雖然被劉備重視,稱之為如魚得水,然而,在沒有做出具體功績之前,並不會獲得眾人認可,要知道,關張等將從劉備起兵討伐黃巾時就跟隨,糜竺這個徐州土豪不僅把妹妹嫁給了劉備,還奉獻了所有的家產,孫乾簡雍又是老友兼老鄉。
哪怕劉備知道引入諸葛亮也就代表著荊襄一帶的士人對他有著認可,唯其如此,方才能壯大自己的力量,改變目前的困窘局麵,他不敢也不能走得太急,暫時來說,現階段,還是雙方試探階段。
就好比結婚前同居。
也隻有在諸葛亮表現出能力的前提下,方才能夠獲得劉備認可。
那時候,也隻會把內政和庶務交給諸葛亮,在軍務上,諸葛亮也隻能在一旁參謀,不可能獨領一軍。
現階段,劉備其實欠缺的是內政人才。
孫乾簡雍雖然是老鄉老友,深得劉備信任,搞內政卻一竅不通,糜竺擅長做生意,對治政也是門外漢,徐庶是寒門出身,對於軍事策略有著建樹,也不擅長內政建設,劉備欠缺庶務方麵的熟練官僚。
所以,劉備集團現階段的內政和後勤其實很糟糕。
之所以兵力無法上萬,精銳士卒仍然是隨他南下的一千多北方士卒,無非是因為內政混亂,後勤跟不上。
新野屯田不過是勉強溫飽,要想壯大,卻受製於荊州。
諸葛亮的投奔,哪怕沒有表現出能力,劉備也不會怠慢對方,也會把他當成千裡馬來對待,以便引荊襄人士投奔而來。
如果,對方不僅有著戰略眼光,還真的像管仲樂毅那般是既能治政也能領軍的實乾家……
那就真的賺到了!
酒席雖然散去,大部分官員已經離開,劉備卻仍然留在前院,現在,在議事堂裡的都是他的親信心腹,諸葛亮也在。
劉封雖然被眾人稱為少將軍,卻沒有具體職責,也就和其他官員一起離開了議事堂,回到了自家的小院。
他沒有絲毫的睡意。
他在反複思考,在目前的局麵下,自己應該做什麼?
前世,劉封做事喜歡做好計劃,明天應該做什麼,晚上睡覺前便會想清楚,寫小說前,也是先查好資料,做足準備,擬好大綱,甚至連細綱也有涉及,在正式開始前,往往就寫了十多二十萬字。
來到這個世界成為劉封,這個習慣依然存在。
現在的他在彆人眼中是少將軍,阿鬥未出生前,是劉備的繼承人,就算是看不慣他的關二爺,最多和他不親近,也從未當麵出言不遜過,一直以來,他都被養在劉備府中,隨著趙雲等親兵將領習武,跟著簡雍孫乾學文。
這種繼承人的培養方法,如果沒有阿鬥的存在,倒還可以接受。
既然阿鬥出生了,再繼續下去也就沒有意義,何況,就算沒有阿鬥,劉封也不想在這樣繼續下去。
他明白一個道理。
那就是,力量隻會來源於自身。
對他來說,他需要自己的班底,需要自己的地盤,需要自己的部曲,如此,方才能夠把命運牢牢地掌控在手中,至少,當麵臨未知打擊的時候,他有著力量可以反抗,而不至於束手就擒。
把命運寄托在他人手中,是極其愚蠢的事情。
彆說劉備隻是養父,就算是生父,把自己的生死交托在他手裡,也不可取。
何況,阿鬥出生了,為了避嫌,他也應該出府自立,這個選擇應該符合很多人的意願。
說不定,大夥兒都在看他怎麼做?
在原本的曆史上,劉封雖然勇冠三軍,卻缺乏生存智慧,對於政治鬥爭更是門外漢,失去繼承者的地位之後,他更多的是自暴自棄,將一切寄托在父子情之上,最後,卻逃不過頸上一刀。
臨死前,他說悔不聽孟子度之言。
這表明哪怕在死之前,他仍然沒有搞清楚事情的重點。
就算他聽了孟達的話,投降了曹魏,下場也不見得好,豈不見那個勸他投降的孟達孟子度,自身的下場也不見得好。
在這個亂世,能否實現抱負,須得抓住根本。
力量才是根本,武力,名望,資源這些便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