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小安見這些人,麵有饑色,瘦骨嶙峋。
他便讓莫前川在校場上,支起大鐵鍋,生火做飯。
一隻隻羊被宰殺。
香噴噴的羊肉湯,直衝人的味蕾。
等著參軍的男人,無不暗暗吞咽口水。
這就是潘小安想要的效果。“幾千年來,多少人都是在為了這一口吃食戰鬥。”
莫前川帶著人吆喝:“隻要是來參軍的人,每人都可以得到兩斤羊肉,一碗羊湯。”
那些站在校場外猶豫的人,也開始蠢蠢欲動。
他們嘀嘀咕咕,小聲商議:
“有這好事,乾嘛不去參軍。哪怕死了,也能吃一頓飽飯不是?”
“說的就是這個理啊。”
“你聞聞這羊肉煮的多香啊。”…
排隊的人越來越多。
登記好的士兵,便排著隊去吃飯。吃飽喝足的人,則去領武器和竹牌。
這些士兵,還以為竹牌是身份證明。等他們知道竹牌的妙用時,無不欣喜若狂。
這是潘小安給他們的福利,這福利可以讓他們安心,可以讓他們勇敢。
每個士兵一個竹牌。等沈陽古城安穩之後,士兵可以拿著竹牌,到將軍府兌換五畝土地。
有恒產者有恒心。
至少,他們知道為了什麼而戰?
潘小安將參軍的人,編成一個個千人方隊,分彆派去四門。
這既可以保衛城池,還能減少城內的動亂。
內城隻剩下老弱婦孺,她們還能反抗嗎?
對於古城內的金國人,這是個很難辦的問題。
這個問題,一直讓潘小安很困擾。
哪個國度,都有忠君愛國之輩。百姓對自己的國家和民族都有很深的認同感。
這種認同和依戀,產生強大的凝聚力。
這種凝聚力,不是簡單的幾畝地,幾兩碎銀就能打破的。
如何打破這種凝聚力呢?
史書上有過很多記載。最好用的方法,當然就是殺戮。
可潘小安不想過多殺戮。
隻要這些人,肯老老實實聽話。潘小安並不想過分為難他們。
但他們會老老實實聽話嗎?
為了能讓他們認同。這些年來,潘小安已經暗暗做了很多準備。
先是從文化思想方麵。他讓李師師培養戲曲人員,通過好聽的戲曲,向他們傳播安國的文化。
他開辦印刷廠,通過書籍,向他們傳播安國的文化。
書籍的作用,明顯小很多。因為文字不通,因為很多部落人並不識字。因為書本的造價過高。
這些書籍,隻在貴族中流傳。
而被他們喜歡的,也多是《西門小安東遊記》這種書。
在高深點的書,部落人讀不懂,也不願讀。
而戲曲的作用,也極其微小。
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愛好。人們喜歡聽的東西,並不一樣。
而價值觀和倫理道德方麵,更是毫不相同。
隻一個愛情。安國人講究自由戀愛,講究門當戶對,講究一心一意。
但這些觀念,與部落人的觀念格格不入。
很多部落,根本就不許流浪藝人進入到他們的部落。
比起文藝上的事情。反倒是安國的產品更受歡迎。
一個人可以有一個人的想法。
但物品的好壞,可不是用嘴說的。它是真真實實的好就是好,壞就是壞。
比如安國的鐵鍋,鐵爐。比如安國的香料,棉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