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入八月。
安國便進入到,秋糧收獲的季節。
從北到南,安國的百姓都在忙著秋收。
經過幾年的培養。
安國的秋糧越加多樣:
沙土地裡的花生,黑土地裡的玉米,山坡地上的地瓜。
田間的芝麻,地頭上的高粱,還有那一壟一壟的小米。
這些秋糧,大大充實了安國百姓的糧倉,也豐富了安國百姓的餐桌。
坐在地裡起花生的孩童,各個吃的小肚溜圓。
他們總是趁著大人不注意,偷偷吃幾個果實飽滿的花生。
這樣的花生油脂多,吃起來滿嘴生香。不像那些小水嘴果子,吃起來雖然甜,可並不美味。
起花生時,他們還在地裡捉蠐螬qicao)。
這種白色的大蟲子,總是貪婪的偷吃花生。
小孩童們將捉到的蠐螬,放進火堆裡一烤。那蠐螬就滋滋冒油。
這倒成了他們的美食。
午飯是沒人回家吃的。大人們帶來的午飯,多是煮熟的玉米。
正是玉米產出的時候,不吃它們,吃什麼呢?
細糧小麥,很多農人都不舍得吃。小麥售賣的價格,比粗糧會更高一些。
秋糧的稅收,安國定的並不高。花生與玉米等秋糧,是一畝地兩鬥。
而小米和大豆等秋糧,則是一畝地一鬥。
稅收按照百姓家的田畝數量。百姓可以任意選擇繳納的糧食。
張月如保持老傳統。
秋收的時候,她與二嫚依舊到地裡勞作。
李師師想要跟著去,卻被張月如留下。
“師師,你沒有乾過農活,不曉得那些活該怎麼乾。
雙十兒和七月,都要你來照顧。你就留在客棧吧。”
“夫人,中午的時候,我去給你們送飯吧?”
張月如見李師師執念。“好,那你要給我們多做點好吃的。”
張月如要去的村莊是獅子口的北山頭縣。這裡有大片的沙土地。
這片沙地長不出小麥和水稻。但種植花生和地瓜,卻能結的很。
張月如去的這戶人家在方家莊。
這一家父子兩代都是士兵。父親在莊河戰役中犧牲。兒子在南荒圍場戍邊。
像這樣的士兵,本不該去南荒圍場的。可這年輕人也是個脾氣倔強的。
家裡隻有老母和剛過門的妻子。他們家的勞動力不足。
張月如便選中了他們家。
等張月如趕到方家莊的沙土地時,那對婆媳正在地裡起花生。
小婦人見到馬車停在自家地頭,心裡發慌。“娘,你看那馬車。咋停在咱家地裡呢?”
“翠花,你彆大驚小怪的。這說不定是誰家富貴的親戚,反正不是來咱們家的。”
“不是的娘。他們真的來咱們家了。”
老婦人向地頭看去。“這,這是誰呢?”
“可是方強家?”
小婦人忙回道:“是我男人。你是哪個?”
“我們是金州府的,來幫你們收糧。”
“金州府的收糧人?”小婦人沒有反應過來。
老婦人卻激動起來。“你,你可是安王妃?”
張月如笑了笑:“大娘,叫我月如就好。”
老婦人與翠花都愣住。
“張月如,她們當然知道。那就是安國王妃的名字。”
她們常聽人說,每年夏秋,王妃都會到村民家裡乾活。
她們當然是不信的。